文|秦明;封面| AI生成
出海与国际化,国内建筑科技企业不可或缺的市场机遇。
中国建筑企业出海逆市而上。根据2022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数据,在全球上榜企业的海外业务营业额较上年同比下降了5.4%的时候,上榜79家的中国企业却同比增长了5.1%,为1129.5亿美元,占比市场总量28.4%,位列第一,且非洲、亚洲、中东的份额分别达到59%、55%、40%。
招商银行深度行业研究,中国建筑企业凭借多年的工程技术积累与成本控制优势,已经在亚非基建市场站稳脚跟,中国新基建和数字化经验或将为海外综合项目提供参考。
在建筑时氪看来,如果说过去十年是建筑企业劳动力出海的时代,那么今后十年,对于建筑创新企业或头部民营企业,携自身科技能力出海与国际化,已然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方向。
一些企业今年的动向也验证了这种迹象。比如远大住工模块化集成产品发力海外市场;三一筑工开始转向全球本地化的战略;大方智能、以见科技、丰坦机器人等不少建筑科创企业通过自己的渠道与方式陆续发展海外客户……
不过,出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建筑科技企业的集大成者,广联达从200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立产品研究中心开始,逐渐走向国际化。 一位过去深度参与广联达国际化的朋友告诉建筑时氪,这条路广联达走了十余年,前几年才实现盈亏平衡。
谈及出海,不同企业之间的禀赋差异很大。
很多建筑国央企以援建方式沿着一带一路完成项目建设;广联达等私营企业刚开始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开拓市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创新企业,成立伊始可能就定位在全球化企业,典型特点之一包括注册在中国香港当地,也拥有海内外投资机构资源的加持。
如今,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对于 企业而言, 高质量就需要更高的技术和更高的毛利,尤其是建筑科技或专精特新企业要做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中国大陆市场固然是非常好的土壤,但海外的毛利空间一般更大,凭借更强的竞争力,这类企业能够有效地杀出重围,走国际化道路获得更大的市场,也会有更充沛的毛利来支持更持续的研发。
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以来,政府侧已经解决了很多大面的问题。官方层面达成的理念共识,接下来需要民间层面去落实,尤其是央国企在海外不方便做的方面,私企因身份上更便利而更有机会做好。
那么,如何认识建筑企业出海的商业闭环、如何落地,过程中要避免哪些坑?
建筑时氪正式启动关于建筑科技出海的系列选题,话题方向包含市场选择、产品本地化、团队搭建与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
如果您拥有建筑出海的经历,或者所在企业有海外商单落地,欢迎联系建筑时氪品牌主理人秦明参与访谈,分享故事与经验,让更多建筑科技企业看到国际化的机会。

建筑企业出海相关政策(来源:秦明制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