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华、秦明;封面| Richard Hardyment’s blog
“一纸文书”在投资金融界引起轰动。CFA协会(CFA Institute)宣布将在2025年4月8日,把“ESG投资证书”更名为“可持续投资证书”。
CFA协会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和投资行业专业机构,负责CFA(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资格认证。它推出的ESG投资证书,为金融专业人士提供ESG分析的知识框架,已有超6.1万人注册了该证书课程。
名称变化的背后,激起了从业者对ESG领域的变化思考与自身定位的重新考量。ESG是否正在演变成一种更为“微妙”的东西?
在领英上,笔者找到了学者专家的一些评论。有人认为,此次更名是海外对ESG日益政治化的直接回应,尤其是在美国;一些批评人士谈到,“可持续投资”并未完全涵盖ESG的广度;也有学者表示,“可持续投资”更能体现这些投资的长期愿景,不仅解决环境因素,还可以解决气候风险、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影响……
站在国内来看,拥有或正在备考“ESG投资证书”的人群更为关注,比如ESG投资证书的含金量是在下降还是升级,今后证书认证的核心内容是否变化等。
一直以来,ESG作为一个分析模型,它的发展已然引来大家对企业非财务指标的强烈关注。可持续发展更像是一个永恒主题,不过,这次更名所象征的关键转变,能否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持续产业生态?
01 ESG、可持续的市场演变
此前建筑时氪的一些内容也谈到,ESG的本质是金融界用来评估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以及值得投资多少的非财务指标。ESG作为一个舶来品,最早由欧美金融市场推动,随着国际投资机构的进入和全球化发展才逐步在中国落地。
要理解ESG与可持续投资,我们先回溯其在海外的演进脉络。我们找到了近8年,ESG投资与可持续投资的谷歌搜索指数趋势图,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的市场关系。

ESG投资与可持续投资热度图(来源:Institute of Business Ethics)
从2017年到2021年,ESG投资在海外的搜索量经历了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20至2021年期间达到了顶峰。这与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提升,以及各类ESG基金和政策的推动有关。
但在2022年后,ESG投资的搜索量明显下降,呈现出波动减少的趋势。这与市场对ESG投资的质疑增加有关,比如“漂绿”问题的曝光、监管趋严,以及投资者在经济不确定性下更关注短期回报,而非长期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其中,“漂绿”是指企业或机构通过夸大或虚假宣传,使自身看起来比实际更具可持续性或环保责任的行为。
相比之下,可持续投资的搜索量虽然一直低于ESG投资,但走势较为稳定,并在2021年后逐渐缩小与ESG投资的差距。人们对可持续投资的关注度没有像ESG那样大起大落,可能因为它的概念更广泛,且不完全依赖于ESG评级体系。
总体来看,市场对ESG投资的兴趣可能正在降温,而更长期、更灵活的可持续投资方式仍在稳步发展。
02 更名背后,向好,向坏?
在笔者看来,CFA协会将“ESG投资证书”更名为“可持续投资证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名称调整,而是顺应全球政治、市场趋势以及投资理念演变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ESG一词在美国政治环境中变得高度敏感,甚至成为党派争斗的工具,导致ESG在政治语境下被“武器化”。2023年,贝莱德(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首席执行官Larry Fink就公开表示,他不再使用“ESG”一词,因为它已被极端政治势力所操控。

贝莱德弱化基金的ESG特征(来源:ESG Today)
从市场角度来看,“可持续投资”这一名称拓宽了ESG的传统范畴,使其涵盖更广泛的投资议题,如长期气候风险、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影响力投资等。相比之下,ESG的一个长期争议点在于,它过于强调量化披露,而未能有效激励企业在资本支出和创新方面做出实际改变。
对于CFA协会来说,这次更名不仅能降低政治风险,还能确保证书的市场认可度不受影响。
根据CFA的邮件信息,证书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材料依然保持不变,而持有者不必担心其专业认证贬值,反而有机会在新框架下展示更前沿的可持续金融认知。这一转变也反映了整个金融市场正在从单一的ESG框架,迈向更全面、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投资体系。

CFA给证书持有者的邮件声明(来源:朋友供图)
更名不仅是语义上的调整,更映射出ESG与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变革与动荡。最终,这场风波让人们思考:传统ESG框架是否足以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当我们站在这一变革的门槛前,不禁要问:更名是否意味着可持续投资的未来更加明朗,还是我们只是在换个角度继续争论?
03 更名之后,向下,向上?
可持续投资需求稳中向上,如何锚定好公司,更重要的是,谁来决定标准?
Richard Hardyment,英国商业伦理研究所业务专家,在其《衡量良好业务: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数据》一书指出,目前ESG数据体系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它可以衡量企业的碳排放、多样性报告、供应链透明度等具体指标,但难以捕捉企业的真正影响力。例如,一家企业在ESG评级中可能表现优异,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在推动可持续变革?或者它只是迎合评级体系,优化披露数据,而非真正采取行动?
ESG提供了一种实验性框架,而现实说明,仍需改进这种合法化语言,以表达道德判断。真正的好公司不仅关心短期的ESG评级,而是将可持续性深植于企业文化与战略中,形成一套长期价值创造机制。以人为本,而非仅以数字为导向。
目前,ESG 评级的标准主要由阿姆斯特丹、伦敦或纽约等地的机构从上而下制定,评级、排名、规则都掌握在这些制定者手中。然而,可持续性的影响却是自下而上的,它是复杂的、分散的、与具体情境高度相关且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可持续企业,最终关乎的是人。那么,在这些标准里,人的因素又体现在哪里?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让人真正参与进来,是否能让ESG评分更加真实、可信?比如如何让供应链上的一线人员,当地社区乃至全球消费者——共同参与到标准的制定、数据的生成,并对企业的可持续表现进行真实反馈。
利益相关者可以提供抽样数据、填写调查、表达意见、提出质疑、验证信息,甚至重塑ESG评估的方式。这意味着,可持续性的衡量将不再只是一套自上而下的标准,而是来自最接近实际影响的地方,生成真正有意义的洞察与数据。
毕竟,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环境、社会和治理,更关乎真实的人。没有人的声音,所谓的包容、福祉、道德和体面工作,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或许,这才是可持续投资应该引导的未来。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