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成熟的VMS模式,建筑科技2.0方案

VMS的精髓不是简单买买买,而是系统性的价值创造能力。

1

最近在关注AEC科技企业的退出与再发展问题,有哪些思路?直到研究了北美的VMS模式,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VMS(Vertical Market Software),垂直市场软件的收购模式,就是机构或企业专门收购那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垂直行业软件公司,以“买入、持有、运营”为核心逻辑,通过积累大量细分行业的软件公司,形成分散稳定的现金流组合,被视为北美软件投资市场的主流打法。

这些软件有个共同特点:客户离不开,竞争对手少,定价权在握

用户每天都要用,换个系统成本巨大,而且这种细分领域也不会有BAT这种巨头来抢生意。所以收益虽然不爆发,但非常稳定,就像收房租一样。

无论是做钢结构设计的软件、工程造价的系统、BIM建模工具…单看哪一个,市场都不大,但架不住需求刚性啊。

说到VMS的成功案例,不得不提Constellation Software Inc(CSI),把”收房租”做到极致的企业。

CSI从1995年成立到现在,29年时间做了超600次收购,覆盖100多个垂直领域,市值从2500万加元涨到超600多亿美元,平均每年股价回报率约37%,被称为软件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他们是怎么做的?核心就三个字:买、放、收

:专门找那些年营收几百万到几千万美元的小软件公司,通常以5-7倍EBIT的价格收购。不贪大,只要好。EBIT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费用。

:收购后基本不管,让原团队继续运营。总部重点做三件事:提供资金支持、分享最佳实践、设定财务目标。

:坐等收益。因为这些软件都是必需品,现金流非常稳定,70%的收入都是经常性收入。

我的看法:

VMS模式的精髓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系统性的价值创造能力

Constellation之所以成功,核心是建立了一套可复制的收购、整合、运营体系。他们有6个运营集团,每个集团可以独立进行2000万美元以下的收购决策,这种去中心化的效率是关键。

2025082613404485

对国内建筑科技企业来说,如果市场有类似的平台与机制,通过并购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保持各业务单元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确实是个不错的发展路径。

毕竟,在这个存量时代,单纯的有机增长已经越来越难了。学会组合价值,或许是下一个十年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这个模式在建筑科技领域可能会有效?

想想我们AEC行业的特点:

场景极其细分:钢结构、混凝土、机电、造价、进度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软件需求;

技术工程壁垒高:不是随便一个程序员就能做出好用的结构分析软件;

用户粘性强:换个设计软件,整个团队都要重新学习,谁愿意折腾?

市场够大:单个细分领域市场有限,但整个建筑科技加起来是个万亿级市场。

这不就是VMS模式的理想土壤吗?不过,国内有条件复制这个模式吗?主导方可能是谁,目前还没有看到。

有想法,欢迎交流讨论。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125.html

(0)
Connor 秦明的头像Connor 秦明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