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的爆发点,大都在基建大规模投入结束后 | Building 2034

日本与香港,建筑业学习样本

建筑科技的爆发点,大都在基建大规模投入结束后 | Building 2034

Building 2034是建筑时氪(聚透镜旗下新媒体品牌)的社群活动栏目,面向建筑产业未来10年,关注科技创新、创业方法论、一二级市场投融资、企业转型与出海等商业主题,偏爱探讨市场中有价值但尚有争议的观点。这里没有身份权威,以观点交友,求同存异,保持对真问题的追踪与热爱。

2024年2月29日,建筑时氪社群发起了第三期的交流活动,主题为“日本建筑业发展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在本期活动中,建筑时氪设置了四个可供讨论的话题: 日本建筑业与中国建筑业宏观指标的对比探讨; 日本建筑企业的转型策略; 自己研究或走访看到的企业转型实例; 中国建筑企业的未来走向探讨,对自己今后工作方向的影响。

不同的朋友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我们将分批对不同嘉宾的观点整理,输出讨论的文字版本,供大家交流与探讨。当然,也会在最后输出一篇总结性的观察稿件,并对有待研究的真问题进行汇总,以便持续追踪。

文|秦明;封面| AI生成

特邀嘉宾张江波的核心观点:

1、面对建筑业当前的形势,日本和香港是非常好的学习样本。尽管香港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高度饱和,但每年建筑业GDP仍在增长。日本很少有在建工地,更多是更新型项目。

2、建筑科技的爆发点,大都在基建大规模投入结束后。过程中也存在博弈,还有个关键问题在于建筑行业流失的人口能否顺利转移到其他行业。行业现在正处于一个盘整阶段。

3、业内还需要寻找一些案例,探索出国际工程管理的复杂性。比如海外国家的惯例思路、税收制度、法律制度,还包括他们的劳务制度、薪酬制度等。很多企业不懂这些,出海就会很盲目,将来可能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以下为分享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经编辑):

01 日本与香港,建筑业的学习样本

我国的建筑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不仅仅是房屋建筑,正面临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建筑企业都在寻求转型,头部央企无疑为整个建设行业树立了风向标。比如 要从过去重视建造业务转变为重视全生命周期的投建营一体化业务,业务范围要从房屋建筑转型升级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同时也关注出 海业务。

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各地的项目都在大规模缩减,特别是去年春节前,有12个省市规定在2024年禁止新建项目,不得再有新的投资,已投资项目也给予了处理意见,一些特殊项目除外。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特别是这12个地区关联的设计施工、咨询监理造价等各类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面对当前的行业形势,我们认为有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可以学习,那就是日本和香港。因为日本和香港目前的发展阶段与我们即将进入的阶段非常相似,即进入了所谓的“三大过剩”阶段:生产过剩、投资过剩,消费过剩等。

在香港,尽管其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高度饱和,但每年的建筑业GDP仍在增长。一些头部央企在香港设立了新公司,或者作为出海业务的总部,其目的就是在学习香港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后基建时代,在过去的大规模投资已经消失的年代,应该如何去做。这个后续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

我曾去过日本的大阪、东京等地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很少有在建工地,更多的是更新型的项目。由于日本自然灾害频繁,他们的工业化旨在快速建造,高层建筑较少。但在低层建筑方面,他们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快速恢复家园。这正是日本领先我国工业化30年至40年的根源所在。而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城市发展不好,换个地方,就可以迁居到大城市。但日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刚刚提到的大林组、鹿岛、清水与大成,这些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型公司。它们在日本建筑业的GDP中占据了27%的比重。在中国,中建、中铁、中交以及中电建等八大建筑类央企的建筑业GDP比重已经超过了日本。从近四年的趋势来看,这个比重还在持续增长。

去年我们都在讨论“抓大放小”的策略,如果央企要逐渐占领大市场,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这是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02 建筑科技的爆发点,大都在基建大规模投入结束后

提到建筑科技,实际上有一个现象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在我的观察中,包括日本、欧洲、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地区,他们的建筑科技爆发都是在基建大规模投入结束后。

香港在数字化和建筑科技方面也有投入,也是在面临城市更新、小规模修复等需求时,建筑科技公司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对于国内这么多从事建筑科技的公司来说,我认为不应该感到悲观,还是有机会的。

我和一些朋友们过去有一次激烈的讨论。核心问题是,在房地产开发和基建房建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数字化是否能够实现较高的增长。当时的不少朋友认为,如果整个大行业都不行,数字化也同样不行。我的观点是,在大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数字化和建筑科技公司长期来看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也存在博弈,如果整个建筑行业不景气,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表现良好,那么问题在于从建筑行业流失的人口能否顺利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制造业、新能源等,这些领域能否吸纳建筑业这么多的就业人口。

如果这些人能够跳到其他行业,那么在整体行业从业人数大规模减少的情况下,我认为数字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将会非常好。遗憾的是,短期目前还没有面临这种状况。尽管我们的GDP数字是增长的,但从行业反馈来看,除了新能源汽车稍微好一点以外,其他行业都不容乐观。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盘整阶段。

03 出海的挑战:环境、市场规则、资本

出海也面临巨大挑战。我们都想出海,但是,欧美最新的制裁名单上,包含不少央企公司,都是制裁对象之一,理由是涉嫌军事机密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美国势力范围内是很难承接业务的。

我想在座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一旦出海,面临的问题会更为复杂。首先,是否有合适的项目,投资是否充足,以及工程管理规则和标准是否能够满足当地的要求,这些都是挑战。实际上,我们过去的出海尝试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尤其是民营企业。

工程管理人员出海后面临的重大挑战很多。我曾在大学里开设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我的很多学生都去了央企,给出的年薪非常高。他们也经常给我反馈,国内传统工程管理人员在国外很难适应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要求。我们在国内则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包括中国独特的监理制度等。 我认为出海是一条路,但关键是如何出海,我们是否做好了更好的准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中国的从业人士来说,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行业正处于极度低迷的状态,很少有人谈论房地产怎么做。过去,许多公众号都在推广房地产建造等话题,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和知识可以输出。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再将其转化为智慧,最终变成工具来指导我们的海外项目。我认为这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过去几十年,由于行业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基建工程管理实际上水平还有待提高。我曾从事地铁类项目的甲方工作,并且有很多朋友在不同基建类央企担任高级职位,也有一些是项目经理。与他们交流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工程管理比不上房建类央企,尤其是在精细化管理方面。

我认为,在基建领域,大量的项目和企业需要我们在房建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房地产对房屋建造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技术细节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基建行业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可以移植到我们的海外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单纯依靠人去移植经验,这种成本会很高,最好能够通过建筑科技类公司,将其变成一整套的数据库或软件,来赋能我们的最佳实践。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价值模式。

我看到的出海成功案例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给不发达国家去建去援建,如体育馆、铁路、大坝、电站等。这些都是中国不惜代价去为他们服务。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时,真正成功的项目,说实话,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可能有一两个项目是可以的。后面朋友们可以就此做个专题讨论。

我还需要寻找一些案例,然后去探索出国际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他们的惯例、思路、国家的税收制度、法律制度等都与我们的工程密切相关。因为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他们的劳务制度、薪酬制度等。很多企业不懂这些,不清楚这些,出海就会很盲目,将来可能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74.html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

加入社群

联系我们

邮件:ai4ela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