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人说破:设计院数字化慢,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不解决第三层问题,前两层的努力都是白费。

昨天社群里关于建筑行业数字化的讨论特别热闹,几个观点碰撞得很厉害。

标准化vs定制化是一个。标准化程度高才能做大,定制不可能规模化。建筑标准化这件事是不是个伪命题。

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像央企那种户型相对固定的项目,标准化就有优势。但家装散户确实难搞,每个人都想要个性化。也许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不同细分市场用不同策略,需要继续拆解讨论。

大家重点聚焦在设计院数字化,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先说说现状吧。群里有个设计院的朋友自嘲:”我们就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工作量大得要命,但好服务拿不到好价钱。

更深层的问题是什么?很多人其实怕数字化抢了自己饭碗。老师傅不想学新东西,新人又还没完全长起来。这很正常,人性使然。

我们知道,数字化背后是信息传播速度和准确,帮助项目沟通协调,这是信息时代的逻辑。在AI时代,数字化代表着自动化的可能性。守,可以减员;攻,可以战力倍增。

很多设计院其实投入不少,做协同平台,搞接口,甚至自己开发BIM软件。但站在基层设计师角度看,光学会这套流程就要好几个月,关键是这还不算什么核心竞争力。这就很尴尬。

如今,设计院要么自己养开发团队,要么用标准化软件。那问题来了:谁是真正的推进主体?是设计院自己,还是软件公司?

聊到大多设计院的思路很有意思——一开始想法很像工厂,想搞自动化流水线,提高竞争力,干掉别人,活下来。做着做着发现,诶,好像我们更像个手工作坊,买点锤子铲子敲敲打打也行。

有位朋友提到,建筑设计达不到精密工业制造,本身对数字化的需求上限就不高。数字化产生的那些数据,说实话,公共价值和商业价值都不算高,或者说还没找到合适的挖掘方式。

有个更扎心的观点:不少设计院更多卖的其实是”章子”,就是那张满足规范要求的图纸。就像踢足球一样,踢得再烂,只要有张证书就行。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数字化的价值确实就微乎其微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设计院数字化到底解决了谁的问题?给谁带来了好处?倒过来想,谁能在数字化里赚到钱,谁就会推动数字化。但什么环节能赚钱?

目前很多企业中,盈利模式里没有数字化这一项,都是成本。这是商业模式困境;还有,畸形的工作节奏,病态的产业链条。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整体下来,我看到面临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技术问题。这个相对容易解决,无非是工具和流程的问题。

第二层:人的问题。老的不想学,新的没经验,中间的在观望。这需要时间和外部压力。

第三层:利益分配问题。这是最难的,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重新洗牌。

不解决第三层问题,前两层的努力都是白费。

想明白这些,可能比盲目上马各种数字化项目更重要。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119.html

(0)
Connor 秦明的头像Connor 秦明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