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秦明;封面|Sora AI生成
本文是8月底的交流探讨,聚集了行业多位交流者:投资人付永晖,创业者沈沁宇、申智勇,产业从业者李长宁等,秦明主持,大家从投资、技术、产品、市场等不同维度,分享了对工程技术创新、AI化转型的一线思考。内容供读者们交流参考,欢迎评论区补充看法。
7月交流内容:信创红利、技术创新框架、存量挖掘、AI带来产品交互突破 | AI4E Monthly
01 B2B内容营销的困境与突破
B2B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受众垂直与流量需求之间的冲突。
建筑行业的垂直属性决定了纯粹追求流量的打法走不通,想要扩大流量就会失去精准度,而过于精准又限制了传播范围。即使有些账号能达到几十万播放量,但如果内容与业务无关,这种流量对企业价值有限。相比之下,医疗等高客单价行业可以采用大流量筛选策略,因为只要转化少数客户就能覆盖成本,但建筑行业客单价相对较低,这种打法并不适用。
过程中也面临着专业受众的内容挑战。
施工企业老板本身就是行业专家,在他们面前展示专业性极具挑战。如果内容质量不高,会被认为不专业而失去信任;但要做到真正专业,又需要超越客户的认知水平,这是难以平衡的问题。传统的广告投放方式已经难以吸引这类专业受众,必须通过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建立连接。
参会创业者朋友分享了一个精准获客的新路径。
一个被验证有效的精准获客方式是通过知识付费引流。例如,比如录制一个工程利润提升相关的课程,以10元内的价格在微信小店销售,虽然价格低但能精准筛选出真正的目标客户——关注利润提升的一定是企业决策者。这种方式的价值不在于销售量,而在于客户的精准度。
关于IP建设的话题。
相比创始人IP,专家IP对B2B企业更有价值。专家IP需要与专业能力绑定,而非仅仅依靠个人魅力。通过持续输出专业内容,建立行业影响力,能够实现更好的客户信任和转化。同时,调动现有客户成为内容生产方和传播者也是重要策略,因为每个企业老板都有自己的行业圈子,口碑传播的效果往往好于直接营销。
02 AI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
目前建筑行业的AI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借用现有大模型的能力来设定特定场景。
常见的应用包括AI合同审查、OCR识别录入、AI询比价、报告填报、数据分析与风险提醒等。这些功能本质上是大模型已有能力在垂直场景的应用,还没有深入到行业核心业务流程的改造。
许多主打AI的公司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是根据技术的发展程度来确定产品功能,而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
大模型能力发展到哪里,产品功能就做到哪里。这种技术驱动的思路忽视了一个关键点——技术的成熟度和业务应用的成熟度之间存在时间差。技术成熟并不代表应用成熟,真正能在实际场景中产生效果的AI应用还有待观察。
对于应用型公司而言,技术并不构成真正的壁垒。客户不关心背后是什么技术,他们只关心功能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提效降本、最好还能带来收益。
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深刻洞察客户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产品是SaaS形态还是原生AI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户用得是否顺畅。
行业正在探索更深层次的AI应用,比如开发原生AI agent,让用户通过自然对话就能完成复杂操作,将沉重的管理软件变得轻量化。理想状态是用户像使用手机助手一样,通过简单对话就能完成工作。但这需要对行业业务有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套用通用AI能力。
03 海外市场的机遇与本土市场的转型
大量中国装修工程团队正在出海,覆盖欧美、东南亚、中东、西亚甚至非洲等全球各地。海外项目与国内有本质区别:多采用EPC模式一包到底,需要从设计到运维的全流程闭环系统;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造价是国内的2-5倍;每个细节都要算清楚,不允许现场随意调整;对材料环保性、工厂溯源、物流跟踪等透明度要求极高。
海外项目面临越来越强的本地化要求。许多国家开始限制中国人只能做技术支持而不能直接管理,以保护本地就业。这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开发多语言版本系统,培养本地团队,适应当地法规和工作习惯。中国式的施工管理方式在海外遇到很大挑战,必须建立强大的数字化系统来支撑远程管理和本地协作。
国内装修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50-60%的业务已经从新建转向存量改造。局部翻新需求暴增,特别是卫生间、厨房、阳台等2-7天快速翻新项目。客户要求不离家、不搬家就完成改造,这对工期控制和施工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新建项目大幅萎缩,特别是办公装修大量消失,市场主要集中在医院、康养和旧改领域。
无论海外还是国内市场,对数字化的需求都在急剧提升。海外项目需要全流程透明管控,国内局改项目需要快速响应和精准交付。企业需要轻量化、移动化的解决方案,能在手机端快速生成方案、对接供应链、指导施工。传统的CAD图纸加效果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需要真正的数字化闭环系统。
04 投资环境与创业生态
建筑科技领域的投资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财务投资人几乎完全退出,只剩下少许产业投资人在坚持。从纯财务回报角度看,建筑科技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其他行业。但产业投资人看重的不仅是财务回报,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带来的行业协同和变革价值。这些真正的耐心资本,愿意陪伴企业长期成长。
技术创新不是最重要的,建立产业生态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单纯依靠技术优势很容易被颠覆,但通过技术体系或服务模式链接上下游形成的产业生态,才能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客户一旦对系统产生依赖,迁移成本会非常高。短期盈利不应该是首要目标,长期构建合作关系、形成技术或服务依赖更为重要。
在当前环境下,创业者需要更加聚焦。市场总量仍然巨大,但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须在细分领域找到突破点,专注于解决特定环节的问题,如装修交付这个利润低但最关键的环节。
行业正在经历从粗放到精细、从增量到存量、从国内到全球的多重转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爬坡,需要长期坚持。当前的困难时期恰恰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坚持下来并找到新模式的企业,将成为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玩家。关键是保持清醒认识:这个行业不会消失,但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