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卖软件赚大钱,做中小总包的采购团长

与其打猎,不如种田。

2025082906025120

最近与创业者朋友深度交流,聊到了软件企业在供应链领域的创新玩法,颇有启发。

很多企业,初看起来只是普通的建筑软件公司——提供报价、采购、现金流管理系统等标准化服务。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的商业模式别有深意。

有一种新的商业逻辑正在兴起,特别适用于特定场景:不再指望单纯卖软件赚大钱,而是将软件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供应链整合上

以装修材料采购为例。中小型总包方在采购时面临明显的规模劣势:年采购量1个亿与10个亿相比,供应商的态度截然不同。原本10块钱的材料,大客户可能8块钱就能拿下——这就是采购规模带来的议价空间差异。

问题在于,单个中小总包方的采购量难以支撑真正的议价能力。但如果10家总包方联合起来,年采购额达到10个亿,话语权就完全不同了。

这时就出现了机会:如果有人能够整合多家中小总包方的采购量,与厂商谈判战略采购价,并从节省的成本中分一杯羹。这个空间,正是采购报价系统等科技企业的新玩法空间。

这种模式的目标客户并非大型总包方,而是那些中小总包方。它们普遍具有以下特征:缺乏数字化基础;体量小,难以自建制度体系;更愿意搭便车,寻求外部解决方案。

要让中小总包商愿意联合行动,需要一个合适的组织载体,我们可以把这个载体看作一个中小总包联盟。或许要从私域小圈子开始,聚集认同这一理念的志同道合者。

对材料厂商而言,如果能保证每年一定规模的销量,达到某个临界点,它们就愿意给出更优惠的价格,甚至接受定制化生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联盟规模越大 → 采购量越大 → 议价能力越强 → 成本优势越明显。

什么样的第三方适合牵头这个联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足够的数字化能力:能帮助每家中小总包方在寻源、报价、采购等环节做好现金流管控。

第二,可信的交易机制:技术只是手段,目的是建立一套让各方都信任的交易体系。

这种模式也存在显著风险:

运营能力要求极高:需要协调多方利益,稍有不慎就容易出问题。

期望管理难度增加:随着规模扩大,各方期望也会提高。最初大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后来发现离不开这个平台了,要求自然更高。这对团队能力是巨大考验。

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企业服务,除了盯着产品,更要盯着价值链

技术是基础,但商业模式才是关键。特别是在传统行业,关键在于用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已有资源,创造新的价值。

这或许比单纯的技术产品创新更有想象空间。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135.html

(0)
Connor 秦明的头像Connor 秦明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