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红利、技术创新框架、存量挖掘、AI带来产品交互突破 | AI4E Monthly

大家好,我们今天推出了新栏目AI4E Monthly,每月最后一周的线上交流活动,围绕社群成员,聚焦AI For Engineering领域的最新技术前沿、产品实践、商业模式与产业趋势,通过定期的信息碰撞与资源对接,把握AI4E前沿趋势,发现合作机遇,推动工程行业创新发展。

本文是7月份第一期的交流探讨,聚集了行业多位交流者:投资人张宁,技术创业者林敏、周圣勇、阎晨、陈振宇,数字化从业者吉久茂、港理工研究员王栋等,内容创业者秦明主持,大家从投资、技术、产品、市场等不同维度,贡献了对工程技术创新、AI化转型的思考。

2025082716381227

01 技术创新的层次化思维

四层递进的创新框架过去聊过很多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技术创新框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创新→产业创新。这个框架的核心在于,每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很多建筑科技企业的失败,往往源于跨层次的盲目跃进——要么直接从技术跳到商业变现,要么绕过技术基础直奔商业模式。这种”跳跃式”思维在资源有限的创业环境中尤其危险。

更重要的是,这个框架需要”双向思考”:正向推进解决技术产品可行性,逆向规划确保商业终局的合理性。正如英伟达专注显卡20年,谁能预料到它会成为AI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专业化的深度耕耘,往往比泛化的广度扩张更有价值。

02 BIM:建筑AI化的必经之路

BIM是建筑行业走向AI的必经之路。这个判断基于三个核心优势:

第一,三维空间信息的完整性:相比CAD的二维表达,BIM提供了完整的空间信息。

第二,参数化设计关联关系:构件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参数化关系。

第三,结构化数据库支撑:每个构件ID背后都有结构化的数据库支撑。

这些特性未来能让建筑行业AI能够实现真正价值。相反,通用数据无法适应建筑对数据成果精确工程性质的要求,AI产生的任何幻觉都会导致工程师无法信任结果。

在一些产品交互层面,AI将自然语言转换成标准化字段,通过API直接与平台交互,没有中间的UI界面,将原本5-10分钟的繁琐流程变成发语音、拍照片就能完成的简单操作。

“自然语言+数据库”的直接对话,不仅在于效率提升,更在于让一线用户习惯并喜欢使用平台。所有常规业务流程发起都不再需要打开平台、输入密码验证码、寻找菜单表单等繁琐操作。

03 国产信创,带来图形引擎应用机遇

国产信创要求为技术企业创造了历史机遇。目前重大项目都要求软件、硬件、中间件的国产化替代。对于做国产化图形引擎的企业,或许是等待了20年的市场机遇。

图形引擎的真正价值在于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的融合。建筑体和管线在设计、施工阶段是静态的,但在运维阶段需要与车辆、人员、设备等实现实时联动。只有在这种动态运维场景下,BIM模型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04 存量市场的战略机遇

从建造到运营的战略转型,是未来的方向。历年来大量新建建筑为未来存量市场积累了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

在存量资产管理领域,标准化产品比定制化解决方案更具优势。与会创业者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用数字化技术工具集专门用于资产清点和竣工查验,全流程数据化平台覆盖存量资产的日常维护管理。虽然单个合同金额不高,但市场扩展势头良好,小额高频。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132.html

(1)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