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转型的主要矛盾: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生产关系 | 见城见智

建筑业当前正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可持续建筑产品的需求,同落后、固化、碎片化的产业生态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2025092105053011

建筑业并非没有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生产力。绿色建筑“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社会和客户的认知都在不断提升。AIBIM、无人机、MiC、机器人等技术也已经存在,并在一些项目中得到应用,实现了一批优秀的零碳、智慧建筑试点工程。

为什么这些变革迟迟无法大规模普及?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生态里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碎片化的价值链对抗性的商业模式滞后的法规与标准,这三点是当前建筑业落后生产关系最核心、最具体的表现。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铁三角”,共同锁死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01 碎片化的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条上的每个参与者(规划、设计、采购、施工、运维)都只关心自己手上这一棒,跑完就交出去,至于上一棒怎么跑的、下一棒要怎么接,既不清楚也不关心。

设计院的BIM模型,到了施工方手里可能就变成了一张二维图纸,大量信息丢失。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又很难实时反馈回设计模型。业主、设计院、总包、分包、供应商,各用各的软件,各存各的数据,形成无数个信息孤岛。开个协调会,一半时间在“对数”。

设计只管画图,不管施工难易;施工只管按图盖楼,不管运维成本。一旦出了问题,就开始了漫长的甩锅大赛。大量的重复工作、沟通不畅、返工浪费,还无人为建筑的最终品质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负总责。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严重脱节,信息孤岛林立,导致各种协同技术都无法发挥最大价值。

02 对抗性的商业模式

“最低价中标”和基于此的合同关系,是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严重内耗的游戏规则。

在最低价中标的规则下,总包方为了生存,往往在投标时就报出一个极低的、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价格。这就注定了他在合同签订的那一刻起,满脑子想的就不是如何把项目做好,而是如何通过变更和索赔把钱赚回来。业主方默认施工方会偷工减料,设立层层监理严防死守。施工方则默认业主方会百般刁难、拖延付款。双方从一开始就不是合作伙伴,而是敌人。任何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只要它比传统方案的初始报价高一点点,就会在招标阶段被无情淘汰。

大家比的不是谁能为建筑创造更大价值,而是谁比谁更便宜。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死亡螺旋,无人愿意为长期价值投资,合作精神被彻底摧毁,优秀的技术无法得到应用。

03 滞后的法规与标准

这是让行业变革寸步难行的“外部枷锁”。我们想用新的生产力去探索新大陆,但手上的地图(法规/标准)还是旧的。

你想用工厂预制的模块化建筑,但现有的建筑规范、消防条例、验收标准都是基于现场浇筑的逻辑建立的,你的新工艺可能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审批条款。你想在项目里推行全流程的数字化交付,但什么是数字化交付,交付的成果(如模型深度、数据颗粒度)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合同里该如何约定,都没有统一的、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你想和合作伙伴签订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IPD(项目集成交付)合同,但这种新模式与现行的招投标法、合同法可能存在冲突,法务部门会提出巨大风险警告。法规和标准从本应是保障质量的护栏,变成了阻碍创新的围墙。它让先行者束手束脚,让保守者更有理由维持现状。

04 尾声

综上,建筑业的主要矛盾已然清晰。只顾埋头搞技术,不抬头改规则体系,终究是本末倒置。

技术是解题的工具,但改革生产关系,才是那道必须先解开的题目本身。如果我们不致力于打破前面的这三道枷锁,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终将被这个落后的体系所桎梏,最终沦为一些昂贵的装饰品。

未来的出路,不在于让我们的生产工具变得多快多有力量,而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种让全新的合作关系与商业文明。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160.html

(0)
见城见智的头像见城见智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