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透镜创始人秦明:从数据看日本建筑业对中国的启示 | Building 2034

工业化、科技、出海。

 

聚透镜创始人秦明:从数据看日本建筑业对中国的启示 | Building 2034

Building 2034是建筑时氪(聚透镜旗下新媒体品牌)的社群活动栏目,面向建筑产业未来10年,关注科技创新、创业方法论、一二级市场投融资、企业转型与出海等商业主题,偏爱探讨市场中有价值但尚有争议的观点。这里没有身份权威,以观点交友,求同存异,保持对真问题的追踪与热爱。

文|秦明

封面| pixabay

2024年2月29日,建筑时氪社群发起了第三期的交流活动,主题为“ 日本建筑业发展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中建云筑、建元基金、光铭研究院、海康威视、博锐尚格、中国建设贸促会、品茗科技、中电光谷、中设数字、数云科际、智建云等企业朋友报名参加。

在本期活动中,建筑时氪设置了四个可供讨论的话题: 日本建筑业与中国建筑业宏观指标的对比 探讨; 日本建筑企业的转型策略; 自己研究或走访看到的企业转型实例; 中国建筑企业的未来走向探讨,对自己今后工作方向的影响。

不同的朋友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我们将分批对不同嘉宾的观点整理,输出讨论的文字版本,供大家交流与探讨。当然,也会在最后输出一篇总结性的观察稿件,并对有待研究的真问题进行汇总,以便持续追踪。

以下为第三期活动发起人秦明的开场内容(经编辑):

感谢各位朋友对第三期活动的支持。抛砖引玉,我的分享尽量简洁,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我了解到的数据与观点。第一点,是关于日本建筑业发展的演变,提供一些统计数据。第二点,我看到的中国建筑业的一些现状。第三点,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建筑业的发展,对中国建筑业转型方向的启示探讨。

在讨论这些话题之前,我先做几点声明,以避免可能的误解。 首先,日本和中国建筑业的国情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还打个问号。 其次,日本建筑业的转型是否成功或失败,我们不做出具体评价,仅关注它们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本次活动,大家畅所欲言,仅建筑时氪参与录屏,讨论观点也会经过我们脱敏并给对方确认后再发布,不必担心发言不当造成的潜在麻烦。

聚透镜创始人秦明:从数据看日本建筑业对中国的启示 | Building 2034

日本建筑业演变的四个阶段

1960年是一个转折节点,往前是战后重建时期,日本建筑业的GDP在这段时间内还没有突破1万亿日元。

从1960年代到1975年,是日本建筑业飞速发展的时期,GDP从不到1万亿增长到14多万亿,增长了14倍以上。在这个过程中,1964年东京奥运会总投资了1万亿,还有基建投资产生了推动作用。

1976年到1990年,建筑业进入了平稳增长期,GDP从15万亿增长到43万亿。在此期间,日本开始实行一些宽松政策,也从外需转向内需,我们不深入探讨具体的过程,不过最终导致了泡沫的出现。

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日本失落的20年,即199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日本建筑业GDP从43万亿迅速回落至26万亿,几乎减半。刚开始5年,因为有基建的托底,尽管房地产市场有所下滑,但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此外,日本建筑工人的数量在1990年之后仍有所增长,1996年达到高峰692万人,但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随着基建投资的下降,建筑工人数量也开始逐年减少,且每年约有3000家企业破产,达到谷底。

第四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24年之间。在这个阶段,日本建筑业的发展与第二个阶段相似,都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2011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这带来了重建的需求。另外,日本也在为新一届奥运会做准备。我查了一些数据,做了换算,2021年日本的建筑业GDP大约回到了40万亿日元。

不过,在这个阶段,建筑工人人数一直在减少,从1996年的692万高峰降至2022年大约479万人,降幅约为30%。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日本近年来,虽然行业整体向上,但每年都有超过1000家企业破产,这也反映了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后面将提供一些相关数据给大家。

聚透镜创始人秦明:从数据看日本建筑业对中国的启示 | Building 2034

与国内建筑业的对比

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我提一些关键节点进行比较。

国内建筑业从1998年开始总产值突破1万亿人民币,与日本1960年相比量级上有28年的差距,然后2011年达到10万亿,2017年达到20万亿元,到2023年达到31.6万亿。

人口方面,2019年中国建筑业人口约为5400多万,达到了一个高点,然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日本的高点大约有23年的差距。现在大家都在谈,我们正处在类似于日本失落的20年的这个阶段,人口红利基本到头了,包括城市化率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比较有限。

我具体找了一些国内建筑业的数据。

大家会关注建设投资额。我们看到,房建领域的投资从高峰时期的20万亿逐渐下降快至11万亿。在公建市场,开工面积高峰期已过,竣工面积近年来大多也已达到顶峰,这表明行业本质上是在消耗存量。

除了房建领域的数据,一直以来,基建投资也是拉动增长的重要手段。 国内2017年以前,基建投资以大致是以19%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但2017年之后增速开始放缓。

在国央企市场集中度方面,日本的情况是,当下市场持牌建筑企业超过47万家,但大多是营收不超过5000万日元的中小型企业,而四大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2022年达到27%,这是目前的高点。不过, 近年来年均破产建筑企业仍有1000余家的数量,可以猜测,日本建筑市场仍在进一步集中。

中国这边,根据银河证券,我看到八大建筑央企的市场占有率在2021年已经超过35%,之后国央企市场占有率仍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根据攀成德的数据,当下市场大概每年以2.75%的速度向国央企集中,民企的市场空间在缩小。

聚透镜创始人秦明:从数据看日本建筑业对中国的启示 | Building 2034

工业化、科技、出海

大家肯定关注中国建筑企业的转型方向。 之 前与咨询机构交流 , 地产领域会探索新材料、建筑资源再利用方向; 建工领域则纷纷寻找基建、新能源类型的项目,但是并不容易,新基建的竞争相对激烈; 设计领域趋势在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许多设计院正朝这个方向发展。

来看日本,一个是在工业化建筑方面对我们的启示。它们那边的建筑工业化成熟度比中国早35到40年,于在1985年就开始追求高品质建筑,中国近几年才开始提及“好房子”。之前与也创业者交流,国内还需要坚决的拥抱建筑工业化。

在出海方面。国内八大央企与日本四大建筑企业在海外业务的占比有显著差距。例如,大林组与鹿岛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了20%,鹿岛已达到30%多。相比之下,国内八大央企中,中国化学的海外业务占比约为22%,其他如中铁、中冶、中建等则在5-7%左右。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质上这都是为了寻找新的项目机会。

最后一点是科技的力量。业内大都有共识,中国建筑行业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将面临破产,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少不了科技手段和精细化管理的力量。因此,“科技创投、企业出海”,这两个是我内容创作的主方向。以上,感谢大家。

(完)

部分资料参考:

日本建筑业经验参照:冲击与复苏,头部公司筑起壁垒 .广发证券;

日本地产是如何走出低谷的?.东吴证券;

市场竞争,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建筑前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69.html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

加入社群

联系我们

邮件:ai4ela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