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技术落地,利润率是量化基准 | Building 2034

从用户视角理解利润率,更有机会触发他们的深层需求,拓展新技术的施展空间。

建筑新技术落地,利润率是量化基准 | Building 2034

Building 2034是建筑时氪(聚透镜旗下新媒体品牌)的社群活动栏目,面向建筑产业未来10年,关注科技创新、创业方法论、一二级市场投融资、企业转型与出海等商业主题,偏爱探讨市场中有价值但尚有争议的观点。这里没有身份权威,以观点交友,求同存异,保持对真问题的追踪与热爱。

2024年2月29日,建筑时氪社群发起了第三期的交流活动,主题为“日本建筑业发展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不同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观察。建筑时氪 将分批对不同嘉宾的观点整理,输出文字版本,供大家探讨。 最后也会输出一篇总结性稿件,并对有待研究的真问题进行汇总,以便持续追踪。

文|秦明;封面| AI生成

第三期的交流活动部分嘉宾分享:

1、从数据看日本建筑业对中国的启示(秦明)

2、建筑科技的爆发点,大都在基建大规模投入结束后(张江波)

张宁是建筑时氪的老朋友《对话建元基金张宁:建筑业数字化,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万字访谈)》, 最早是在隧道股份一线,做了20多年的隧道工程,有6年在香港负责集团海外业务的经历。 2012年,他被调回上海城建投资工作,专注做BOT、PPP等项目,期间参与了集团关于建筑业大数据与商业模式的课题研究。 2015年底,张宁进入建元基金做产业投资至今。

建元基金张宁的核心观点:

1、香港的行业环境与内地明显不同。当地的行业比较细分,也相对固化。一些有门槛的专业领域的竞争对手不会超过四家。前三家基本上是稳定的,第四家则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序的竞争环境,大家能在竞争中可以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2、日本等地的数字化基础条件比我国内地要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拥有的数据会比我国企业多,在此基础上使用数字化工具,更容易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需要关注他们解决的问题,以及起点和动机,更要注意两国的差异。

3、技术与商业的成功,是跑通数字化的两个维度。对于新技术的落地,应以利润率提升为基准,尽量用量化数据来描述这种提升,要让用户感受到赋能,否则就会一直抱怨市场不给予机会。商业层面主要关注“增长飞轮”(用户和数据)的形成,思考早期应用案例是否具有衍生的可能性,以及生态的衍生情况。

4、从用户视角理解利润率, 更有机会触发他们的深层需求,拓展新技术的施展空间。 利润率由生产率和量化货币构成。 新技术在商业推广过程中,用数据分析出效率的提升,换算成用户场景中的生产率提升,再以用户的成本换算成利润率。 这是以用户的视角来表达,新技术为用户创造的价值。

以下为分享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经编辑):

正好接着张江波张总的话我来分享一些看法。我最早是在一线做了20多年的隧道工程,并有6年在香港负责集团海外业务的经历,如今在做大建筑方向的产业投资。其实无论是中建香港,还是隧道股份新加坡公司都在出海方面做得还都不错。我也了解许多央企出海后的情况,他们都很务实且顺利,这背后主要是他们能够放下身段,向本地学习。

比如我们从中建香港那里学到了很多——放权与监管并重。 项目经理必须是中国内派的,项目副经理则来自本地。 但在管理事务上,本地员工是主导,给他们放权,按照自己的规则办事,中国员工则在一旁监督。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员工完成了学习,并且必须经过考试,这样后面才能独当一面。 我发现这种模式非常值得学习。

后来中建香港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其体量甚至超过了本部总部,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隧道股份新加坡公司也是如此,多年努力后,员工逐渐融入了当地并在后续的项目中撑起了整个工程。这也证明了外派员工和本地员工的合作非常重要,相互学习与促进。其他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因为他们直接将国内的模式搬到国外,没有适应当地的环境。有很多教训,在此不多说。

01 日本、香港与国内建筑业的市场差异

结合秦明分享的内容,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香港和日本的建筑行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香港工作期间,我发现香港的工作环境与内地明显不同。他们的行业比较细分,也相对固化。一些有门槛的专业领域的竞争对手不会超过四家, 前三家基本上是稳定的,第四家则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序的竞争环境 ,大家能在竞争中可以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而在国内,这种情况行不通的,竞争更激烈。

在技术方面,国内在很多领域都比香港甚至日本要先进。因为竞争也会促进技术的发展。我们曾经做过比较,当时我在那边做隧道工程时,把很多技术,如盾构、顶管、冻结技术等拿出来讨论,发现很多当地的工程师几乎一无所知。 在国内非常普及成熟的技术,在当地没有机会应用,有市场准入、技术限制、用户接受等原因。 比如在顶管施工场景,当地以手工为主进行挖掘,每天只能挖一米,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当地 顶管企业就这么几家,市场也认可了这种落后方式。

我调研过日本与香港的建筑企业,发现有很多东西并不能直接照搬。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在解决什么问题,背后的条件与制约是什么。技术升级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出来的。如果我们想学习,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对照。比如问题是否与他们相似?我们的条件是否与他们一致,或者有什么不同?

我判断,用数字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在日本的机会不会很大,因为他们原本就做得很好,而在国内,可能是产业数字化的主要方向。

再进一步。考虑到现有条件,日本和香港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高于我国内地。根据我在香港管理工程的经验,质量问题无需过多担心。当地员工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工序清晰、操作规范。他们上岗前需要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多数是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而且多数工人工资是日结的。如果工程质量不佳,监理方可以拒绝支付总承包工程款,要求返工,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作为总承包商,它可以通过制约分包商来确保质量,比如分包商工作不到位,第二天就不用上班了。这在行业内已成为常态。

日本和香港等地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英联邦国家,有撰写报告和文件的惯例。因此,我们聘请的项目经理主要工作就是撰写报告。日本的数字化基础条件也比我国内地的要好,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时,起点和动机可能与我国不同。可以推断一点,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拥有的数据会比我国企业多,在此基础上使用数字化工具,更容易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需要关注他们如何用数字化方案去解决问题。

包括他们的利润率已经很高,研发方向可能与我国不同,比如有更多的利润用于机器人等高端制造技术的研发,而且他们原本在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方面有优势。我们需要持续关注,也请了解具体情况的朋友分享这块的信息。

02 技术与商业,跑通数字化的两个维度

接下来会探讨一些对数字化转型的看法。

回想上次分享时《对话建元基金张宁:建筑业数字化,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我曾谈到数字化是必经之路,这条路已经被其他领域验证,能够显著提高生产力,这一点已无须争论。但在接受数字化的同时,大家仍感到有些迷茫,对于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道路还不清晰。

至于如何走通这条路,我认为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技术和商业。

在技术层面,需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背后的条件是什么。在商业层面,主要关注商业发展的“增长飞轮”,即用户和数据。其中两个关注点是:早期应用案例是否具有衍生的可能性,以及生态的衍生情况。我们需要观察行业内是否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产业链接受新技术和新应用。

对于新技术,我持乐观态度,但不会过于乐观。我会深度分析其中哪些能够持续发展,哪些只是过眼云烟。我有一些衡量标准供大家探讨。

我认为应以利润率提升为基准。 目前,很多建筑科技公司都在阐述宏伟理念,但忽略了利润的提升。 我在看项目的时候,要求商业计划书或想法中必须有一个点,能够证明应用新技术后,生产效率或利润率得到提升,要用数据来量化这种提升,以证明其能被用户接受。

我对利润率的理解是,利润率由生产率和量化货币构成。新技术在商业推广过程中,用数据分析出效率的提升,换算成用户场景中的生产率提升,再以用户的成本换算成利润率。这是以用户的视角来表达,新技术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更有机会触发他们的深层需求,拓展新技术的施展空间。

建筑技术的商业应用一定要有衡量标准,否则就会一直抱怨市场不给予机会,而没有思考是否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创造了用户价值。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79.html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

加入社群

联系我们

邮件:ai4ela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