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明;封面|Pinterest
前段时间,我与建筑央企管理层的一些青年朋友做了交流,从彼此的视角讨论了包括行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趋势方向。迷茫与困惑成为了建筑从业者的常态。找到一个好问题并非易事,我从交流的内容中,提炼了八大角度,抛出来,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共识,供大家思考探讨,欢迎留言发表您的见解。
#角度一:长期的低谷期已经到来?
业内对建筑行业的形势存在忧虑,尤其在深入了解日本建筑行业历史发展周期的分析后,即使中日两国的环境有所不同,仍不禁思考中国是否会步入一个较长的低谷期。 这一潜在的低谷可能引发行业的大规模洗牌,导致大量从业人员转行或失业, 甚至将之前几十年的专业积累化为乌有,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的严峻挑战。
#角度二:矛盾之中,增长路径在哪里?
虽然传统建筑央企尽管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高额占比持续上升,且逐年增加。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指标依然被设定得较高,而这种高目标与当前外部市场的严峻形势之间显现出一定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寻找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但具体的增长路径尚未明朗。
#角度三:新兴业务能否构建长期竞争力?
部分企业在新兴业务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板块,取得了一定突破。然而,这些新业务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与过去房地产行业十余年的稳定繁荣不同,新兴领域的订单波动性较大,技术壁垒相对较低,操作流程相对简单,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能源政策的推动。这种业务模式可能难以为企业构建长期稳定的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角度四:如何应对开发商竞争?
一个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资源配置效率上。在缺乏重大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在市场中获取更优质的资源,并最大化资源的使用效率。相较之下,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的组织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工程企业。这些开发商转向总包管理,组建团队负责EPC项目管理时,能够迅速适应新角色,给部分建筑央企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市场格局下,部分建筑央企如何构建应对策略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角度五:如何帮助年轻员工应对变化?
不少在建筑行业深耕10余年的从业者,逐渐步入中年阶段,对行业有着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忧虑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团队中的一些新进人员和年轻员工,进入行业仅三到五年,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行业低谷可能更加漫长。在应对未来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如何为企业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以帮助企业和年轻员工共同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已成为关键的战略考量。
#角度六:建筑行业如何吸引年轻人才?
随着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的上升,年轻一代对工程建筑行业的兴趣显著下降,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如保姆、保洁、快递和外卖等工作。由于工地环境的艰苦条件,年轻人对该行业的接受度普遍较低。因此,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如果缺乏重大技术革新,建筑行业可能会再次面临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
#角度七:好房子的创新空间如何找到?
如果未来市场以存量为主,而增量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家倡导的“好房子”建设上,这将要求重点关注住宅项目的质量提升。在这一市场环境下,现有的研发工作,尤其针对住宅项目的研究,可能面临创新空间受限和应用场景减少的挑战。因此,针对住宅项目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深入思考和战略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角度八:走出去,应对全球市场风险?
国际市场和香港市场对建筑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全球化发展的机会。特别是香港市场在住宅建设方面已经相对成熟,企业制度和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内地企业可以从中借鉴很多经验。 要实现全球化发展,制定国际化战略和建立海外供应链是关键。 但是,进军海外市场并不容易,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比如汇率波动、政策变化以及地缘政治风险。

一名青年管理层的八大困惑(Napkin AI生成)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