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ilding 2034是建筑时氪(聚透镜旗下新媒体品牌)的社群活动栏目,面向建筑产业未来10年,关注科技创新、创业方法论、一二级市场投融资、企业转型与出海等商业主题,偏爱探讨市场中有价值但尚有争议的观点。这里没有身份权威,以观点交友,求同存异,保持对真问题的追踪与热爱。
上周,建筑时氪发起「Building 2034」栏目下的第四期讨论活动,主题为“《AI,五年内「颠覆」造价咨询行业,YES or NO?》 ”。我们邀请了国内造价领域专家马楠教授、以及青矩技术、小栗科技、建元基金、中国建设贸促会、中建云筑、品茗科技、光铭研究院等企业朋友,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看法。
建筑时氪将分批对不同嘉宾的观点整理,输出文字版本,供大家探讨。本篇是第三批观点,最后也会输出一篇总结性稿件,并对有待研究的真问题进行汇总,以便持续追踪。
文|秦明;封面|pixabay
《赖文杰×张宁×钱江:AI五年内颠覆造价行业,不现实、存疑与支持(上)》
《马楠×张江波:AI五年内颠覆造价行业,不现实、存疑与支持(中)》
以下为第三批特邀嘉宾的核心观点:
01 方海存,品茗科技BIM事业部总经理
关于AI能否在五年内颠覆造价行业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我分享下一些实践感悟。
第一个是成本,训练一次垂直行业大模型,即一个月时间把目标数据全部“喂养”进去,我们接触到的成本大概是500万左右。
第二个,我们从去年开始做大模型的垂直场景落地,感受到目前大模型对于建筑行业图形图表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更多集中在泛语义层面的理解。在技术层面,我们在做一些插件,尝试把行业图形图表转换成语义,让大模型去理解。
比如在图模管理过程中,能不能先用大模型解决变更的问题。这关系到大模型如何理解变更、识别变更,以及如何把变更的关键部位,直接与图纸和模型挂接起来。我们试图从这些小的点出发,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痛点问题。
我们拥有数十万份的施工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在通过与大模型的结合来学习这些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比如需要引入许多专业人员,例如总工程师,来帮助我们判断方案的合理性、适用性,甚至判断是否存在错误。我的感受是,想要大模型有多智能,前期就要投入多重的人力资源。
目前,我们在尝试使用算量软件进行自动化算量,还不能完全投入商业化使用。不过,这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受到图纸质量的影响。
此外,我们在与前端的现场用户做一些联动。比如施工现场的人员需要知道某个地方的混凝土量。过去是通过构建树状筛选来提供这些信息,但这种方式在手机上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如今,由于背后的数据库实际上是固定的,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输入和输出。
02 崔立明,小栗科技创始人
我之前在广联达有过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涉及市场、管理以及互联网产品等多个领域。2015年出来创业,我们创建了一个互联网造价服务众包平台,名为“算客工场”,初衷是能够将传统的造价计量计价工作线上化,用线上模式和众包方式来替代传统的线下作业。
关于AI是否能替代传统的造价,如果用五年期限来做判断,我的结论是很难替代。目前工程造价工作还是以人力为主,大部分还是靠人来提供服务,造价企业数字化的水平是偏弱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某个环节上,我想一定可以被替代,尤其是基础的作业环节。但想要颠覆造价行业,我觉得是比较难的。
首先,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决定了智能化进程。大模型背后对应着大规模的数据,在许多垂直领域,尤其在建筑行业相对封闭,数字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数据集,也就意味很难出现真正的行业大模型。
其次,我们尝试过使用一些AI工具,例如聊天机器人,但在回答基于我们行业的专业问题时,这些工具往往难以准确描述数据来源,也难以给出客观的答案。这是因为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难以完全数字化,特别是在涉及复杂领域的判断和决策时。造价工程师的技能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涉及到沟通,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协同。很多造价工作是基于专家判断来进行的,他们的经验更像是老中医的诊断方法,不容易用结构化或客观的逻辑来描述。
接下来,谈谈当前造价行业面临的一些挑战。
第一,据官方统计拥有甲乙级资质企业数量有一万多家,2021年7月造价咨询资质取消后,据工商注册统计,营业范围包括造价咨询企业数量有十几万家,有超过一百多万人从事造价工作,造价咨询行业的服务主体通常是中小微企业,非常分散。当下,大部分造价咨询企业面临着活少人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型公司,过去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人力来扩大规模,并没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现在业务量突然下滑,企业养人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虽然规模已经很大,或者说利润也很高,但它们的数字化水平或者数字化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基本上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研发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这可能是这些传统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接下来,我想谈谈机遇,可能存在的机会。
通过大模型和现有的数字技术,加速对专业知识结构化,比如文件检索、数据提取,数据分析、自动化作业,这些方面都值得尝试和探索。AI可能实现对造价工作部分场景替代,但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专业知识结构化是前提,例如:行业清单虽然是数字化、结构化的,但仍未真正形成结构化可用的数据。此外,造价工程师的专业经验数据大部分仍停留在他们的脑海中,尚未将其提炼出来,这些因素会影响到造价行业私有大模型的发展。
另外业务标准化是关键,然后是在线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由于造价行业的特殊性,当下更务实的是如何数字化作业过程,结构化数据,工具自动化,从而减少人力投入,提高效率。
最后,与其说AI替代或颠覆,我觉得未来,人和AI更多会形成一种共同体,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叫“搭子”。 20多年前,行业就推出了算量软件,当时很多造价师感觉有了软件后,就不需要他们了,也有一些这样的困惑。如今,算量还是需要人来操作这些工具,提升人的效率。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一定是说替代谁或者颠覆谁。
03 许彪,大厂前成本采购负责人
我认为AI已经开始颠覆造价领域的一些事情了,并不是说五年之后才颠覆。
刚刚大家分享时,我打开通义千问,输入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我想要估算一个位于北京地区、高度200米、建筑面积十万平米的写字楼,其幕墙的单方造价大概是多少”。
它告诉我,这里面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建筑高度、结构类型、幕墙材料、施工难度、市场价格的波动、其他的因素等。最后,它总结出来,“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幕墙单方造价可能达到800-1500元/m²甚至更高,但准确造价应当通过正式的造价咨询服务获取”。 然后,我又进一步追问: 暖通单方造价是多少? 它也给出了应该考虑的因素与价格。
从这个简单的场景来看,生成式AI已经在介入到造价领域里面。过去甲方或业主,要去了解这样的知识,他要么问朋友,要么就去找造价顾问。但是现在,我们通过一些AI工具,就可以免费地去了解一些造价的大致区间,以及需要考虑的因素,说明现在AI已经在发挥作用。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对造价的理解。在讨论造价时,我发现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造价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造价公司所从事的活动。有几个可以供我们深入思考的维度。
首先是时间的维度。我们通常从建设期的角度去理解造价。不过,随着房地产热潮冷却,未来的建筑会向非房地产的建筑业态发展,比如基础设施、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数据中心等。对于此类建筑,需要关注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造价。例如,无论是广州还是北京,都纷纷推出了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PUE。某种程度上,这是传统造价指标的进一步延伸。
其次是参与方的角度。在建设期,主要的参与方包括投资人、建设方、总包商(或者集成商)、服务商(包括设计院、咨询公司、造价事务所等)、材料商和设备商。这些都是整个建筑的参与方。不同的参与方对造价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需要明确AI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以及针对哪些参与方去实现颠覆或者助力。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分享一个之前做过的数字化项目,我负责成本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称为“解析业务流、重构价值链”。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从不动产角度出发,从前期投资拿地开始,到设计、工程成本采购,供应商的履约管理、结算,再到后期交付和运营,进行全面的业务拆解。
我们将整个流程分解为八个端,并用两条线串起来,覆盖了整个不动产开发的全生命周期。
八个端指的是,投资端(参与角色包括政府、业主、开发商、地产基金等)、融资端(如银行、基金、信托等)、建造端(包括设计、成本、建造和监理)、运营端(包括产业服务、招商租赁、商业运营等)、服务端(如物业)、设施设备端(包括设备供应商、能耗服务商、维保服务商等)、物资端(包括土建类的材料、建筑工程服务商、设备类的材料等)和市场端(如房产销售、租赁等)。
第一条线是业务标准化,将每个环节能够拉通的数据形成一个标准。在业务标准化的基础上,第二条又进行了行业的数据以及技术的标准化。
在数据标准化中,非常重要的数据来自成本和造价。通过这些数据后,可以把整个链路串起来。比如在投资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设成本等;在融资的时候,考虑的是融资成本;在设计建造阶段,会考虑很多专业的成本控制指标,如土建、结构、机电、幕墙、智能化、精装修、园林景观等;到了运营阶段,就会考虑设施设备的维保、保安保洁等其他费用。
有了成本之后,把这些环节都串联在一起,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出相应的管控指标,与财务指标进行对接。比如财务最关心的就是投资回报率(ROI)。这样就形成了整个业务的闭环。
通过分享这个案例,我想把造价领域向不动产行业的上下游做一个延伸。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我相信AI能够达到其颠覆行业的程度,只不过每个场景颠覆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三个观点。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