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明;封面来源|受访供图
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喜欢追求不确定性,又能把不确定性变得相对确定,并付诸勇气与行动的一拨人。 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决策,或许少不了日日夜夜的焦虑、自我否定与自我提高。
尤其在建筑业,不像AI科技圈的创业者那么“受人追捧”,正如一位知名投资人所言,想通过技术反向撬动建筑行业变革是很难的,只有把手弄脏下场做产业,才可能让技术最大程度的提升效率。
过程中,创始人会有一些东西是需要长期坚守的,一些东西是需要暂时放弃的。个体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从单方面具有某种优势逐渐变为全方位都能“打”的创始人。 这里面,肯定也会踩过很多坑,而背后总结的驱动力与判断力,正是我们看重与需要的,这也是推动商业文明与行业进步的力量。
基于此,建筑时氪策划了“什么是建筑领域的创业精神”的长期选题。近期,我们邀请了中天碧姆创始人冯斌 。 中天碧姆定位在双碳赛道,抓手是在园区场景进行碳资产开发工作。
冯斌用城墙的修葺工程很好的形容了建筑业的创业精神。建筑产品是解决人类长期问题的,建筑人天生就是长期主义者。手握核心技术也不唯技术论,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
以下为对话内容(经建筑时氪编辑):
建筑时氪:从你自己的经历出发,什么是建筑领域创业者特有的创业精神?
冯斌: 我从小是在建筑业的熏陶中长大的。家父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冶”,1977年的第一届大学生。自己3岁时就被带上城墙看修葺工程,那时家父是西安城墙修葺工程的总工。 我想 用修城墙 这 事儿来比喻建 筑领域的创业精神。
当时城墙顶部是没有排水系统的,家父设计了一个城墙边的排水系统,除了在结构上做了一些设计,使得水量巨大均可正常排放。我印象深刻是,为啥排水系统设计是往城内侧流。“二虎守长安”是近代的事情,战争年代若城被围困,这个设计一定程度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可以说 , 建筑人 是 天生的 长期主 义者,看到的都是长期价值。还有, 当时 城砖效果好,但价格是普通 砖的5倍。如何降低成本,方式就是采用“二皮一退 台”的工艺去解决材料问题。建筑行业不是唯技术本身论,而是要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
最为重要的是, 西安城墙修葺是凝结全市力量的大工程。参与者 要有干大工程的韧性,要有对接各种参与方的能力,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难度在于其超复杂的琐碎程度。
基于此,我理解的 建筑 领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 一是 能打 大战、 啃硬骨头、 耐心有韧性; 二是 手握 核心技术也不唯技术论,用 系统 思 维 解决问题; 三是 建 筑 产 品 是 解 决人类长期问题的,建筑人 天 生 就是长期主义 者 。
建筑时氪:创业的这些年,让你长期坚持的是什么,让你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冯斌: 长期坚持的是对未来行业风口长期看好。我们团队是从项目实干的一线出来的,比较清楚建筑双碳的底层逻辑,市场逻辑,技术应用逻辑,包括未来5-10年可能的行业发展和行业到达顶点的景象。 目前没有什么事情能达到遗憾的程度,当然我 也会复盘自身哪里没有做好 。
建筑时氪:当初在决定开始创业前的那几个月,你为此做了什么事情,是哪方面的因素让你下定了决心?
冯斌: 创业是“命中注定”吧。研究生阶段,我的细分方向是建筑信息化与低碳,在零几年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业名称。在2020年4月,我和现在的团队成员去讨论公共建筑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风口问题,当时认为风口可能还要再等1-2年,但此刻就应该着手准备做一些事情,于是在2020年8月成立了深圳市中天碧姆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团队 成员是师门、同学,有很强的校友关系, 创业之初一路有人指点 ,运气就非常好,在创业初级阶段没走太多弯路 。
建筑时氪: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最需要在哪些地方形成共识或者做些什么事情?
冯斌: 过往我们很清楚,建筑行业的生产关系是个缝合产物,我们既学习了苏联又学习了美国,全国所有建筑的产权属性、建设模式类型等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如何打破现有模式进行升级, 这就看哪 种 生产力能成为生 产关系的破局点了。建筑行业减碳及碳资产开发技术,能成为生产关系的破局点之一。
建筑时氪:未来5-10年后,自己或者公司想要达到怎么样的状态?
冯斌: 我们 大部分的生产生活在园区场景内,园区建筑行业是可开发碳资产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行业。我们也提出了“碳资产收益型碳中和园区”的解决方案,并在落地推广中。 未来5-10年的发展,我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输出模式阶段,好的商业模式才能 促进 行业完成 减 碳 。 第二 个阶段 是 数字化服务阶段 。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