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明;封面来源| 企业供图
没有建筑行业的减碳,就没有全世界的脱碳。
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50年,建筑行业脱碳以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减排量中,能效可以贡献约25%,能效投资可以减少供暖、制冷、照明和通风。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太阳能热水和氢气,可进一步减少30%。其余45%的直接减排量将通过建筑电气化实现。
未来智慧建筑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渗透增长。
江森自控近日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中提到,全球智能建筑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806.2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3286.2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预计由2021年的2143.0亿元增长至2026年的3910.9亿元。
智慧建筑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出现技术性变革。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从开发商与运维方,往往是两套班子,前者对智慧建筑的交付质量不够重视,后者又面临着运营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的困境; 对于集成商来说,降低系统复杂度和工程成本也是难以跨越的障碍。
江森自控杨光告诉建筑时氪,这是国内楼宇市场的一大特点。过去中国建筑能耗最高的地方是在商场,因为“没人在意”。国内是一个充满内卷的市场,这里面有很多资源和玩家,很多行业发展到最后都是一个成本的比拼。
在江森自控看来,企业发展的差异化优势还是在于技术,没有技术领先与创新,就没有底气谈差异化。创新源头核心在自主研发,其次可以借鉴供应链的成功做法,包括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联合创新中心,从中找到一些创新的方向。
近期,建筑时氪专访了江森自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杨光。杨光谈到,建筑的边界不仅存在于物理世界,未来的数字世界中建筑的边界将被模糊。 在他看来,人类追求的是在一个社区或者一段旅程中整体的跨越建筑的体验,包含多个场景,如工作、生活、学习、医疗、娱乐等。
智慧建筑, 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落地场景,也 是未来城市治理的起点。
01 建筑的可持续,并不是让人学会将就
建筑时氪:建筑运营侧的数据质量问题已经普遍得到解决了吗?
杨光: 目前还没有。看待这个问题时,大家有时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一些优质的头部企业,他们的数字化肯定做得非常好。其实不然,当你真正去到一些高端制造的龙头企业时,才会发现他们虽然有很多数据,但怎么把数据结合起来反哺生产过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些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是迫切的。比如我们接触的一家公司,7年的时间,他们的成本涨了近2倍,但产品价格才有26%的提升。他们在思考,怎么既能把产品价格控制在20%内,又能缓解日益上涨的成本,方法就是通过对数据的应用。
就建筑空间本身而言,一台空调在完美状态下,可能性能都很高,但如何把这种高性能输送到真正的使用端,目前运营端还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空调再好,音响再好,如果输出线不达标,用户侧听到的音效也不好。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控制技术,采集机器与用户行为的数据进行计算,再来优化。大家已经看到这块的问题了,正在往这边走。
建筑时氪: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如今也会被大家经常讨论。
杨光: 我们经常在网上讨论系统性工程的重要性。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系统呢,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建筑。
过去到现在,很多楼宇系统内部仍然是割裂的。比如业主用最佳效率的空调,但如果送风系统的质量不佳,整个系统的效能就会受到影响。有时即使冷机的效能、送风系统的质量都非常出色,但如果设计不当,明明可以用更短的管道就能将空气输送到目的地,却非要绕更长的距离,也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效能受到影响。
如果一个环节的控制不到位,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建筑内部在白天可能会漆黑一片,晚上只有一个人在场的时候,反而灯火通明。这类不合理的控制方式都会导致能耗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我们要有共识,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让你将就,应该学会“用着省”,而不是“省着用”。
建筑时氪:这里面会有很多人为障碍需要解决吧?
杨光: 有个例子可以分享一下。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国内一些商场的温度经常没有被控制在一个令人舒适的状态中,尤其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商场会过热。这不是空调不好的原因,而是商场的管理方并没有合适地控制空调,背后是物业或者业主有一些降低成本的硬性指标或其他原因。
倘若当你去找开发商,建议他们使用更高效、更节能的设备时,他可能并不关心这个,因为楼宇交付后的的运营状态与他们无关。你去接触业主或物业的时候,他们会想“我为什么要在意租户呢,想要更舒适的状态应该是租户付钱,不是我付钱”。但回头想,你找租户并没有什么用,他们又买不起这么贵的机器。结果一圈皮球又踢回来了。
这是国内楼宇的一大特点。过去中国建筑能耗最高的地方是在商场,因为“没人在意”。建筑能耗最低的地方在工业区,因为他们在意。比如工业区一年用8亿度电,我们能替他们省下10%,那么他们的成本就有大比例地降低。客户的真实需求直接会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02 没有创新,没有资格谈差异化
建筑时氪:比如在接触工业园区客户的时候,你们容易达成合作共识吗?
杨光: 我们有时遇到的一些客户,往往很看重我们产品的价格能不能更便宜。他们会为了一两万美元的差价,而忽略了机器能为他们带来的长期收益。
现在大家的认知与共识都在提升,比如他们的工业园区一年要消耗8亿度电,按照7毛钱一度电算,就是5.6亿元的电费。如果他们用我们的机器将能源消耗降低10%,那么一年就能省下5600万的电费。这比起那区区的4%的产品价格差,是更划算的。
问题在于,如今国家有成千上万家的节能公司,很多人都说能帮客户节约这10%的成本,但站在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等大客户的角度看,他们不会随意冒险,让一家节能公司在他们的数据中心“动手术刀”。
建筑时氪:所以你们打动这些大客户的关键点靠的是什么?
杨光: 没有什么比过往的实际案例更打动人了。我们跟人谈时,他们最多的问题是,“你拿我的数据干什么”。这些数据对他们没有用,但对我们有用。我会告诉他,你的数据中心处在北纬多少度,在哪个气候带,这里的平均温度是多少。我们会根据你的位置和需求,结合同一地区其他数据中心的案例经验,我们能基于你的这些数据算出一个最优方法。只有把数据用活,它才能成为资产,才能对你有效。
建筑时氪:如何做大做强我们的朋友圈与生态圈?
杨光: 最重要的一员是各级政府。我们能做的是建言献策,把我们建筑领域不同行业应用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政府。这是合作生态圈的第一环。
客户应用同样重要。从他们的痛点开始,不仅要讲能效,还要关注双碳目标、舒适度、感受与体验。能效和体验的结合是关键。我们提供了10个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微软北京园区的案例中,可以实现能效节能27.9%,关键设备在线率98%。
对供应商的考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无锡工厂案例中,通过雨水回收、空调改造、分布式光伏、能源系统改建等绿色工程,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绿色供应链认证。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通过改造客户端、要求供应端,将供应链更加绿色化,并将其融入到生态圈中。
建筑时氪:如何看待空调领域的格局?
杨光: 在中国的家用空调领域,我们首先把家用空调分成不同种类。第一种是壁挂式空调。在这一块,全世界还没有人可以动摇中国企业的市场地位。中国行业内最大的几家企业——格力、美的和海尔,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由于这个市场的关键技术已经对全行业都透明,所以在这个行业里面,谁的量大就能把成本降下来。因此,我们不会切进去。我们切进去的领域叫做多联机中央空调。在这一块的差异化还是在于技术,没有技术领先与创新,就没有资格谈差异化。
建筑时氪:一般你们有哪些途径可以更快地找到创新点?
杨光:创新源头核心在自主研发,比如我们的暖通空调、冷冻产品已实现100%本土化生产,有96%以上的本土工程研发能力。其次可以借鉴供应链的不同做法,比如我们风柜里面运用了来自汽车结构件的组装方式,可以更好实现密封度。另外,还有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联合创新中心,通过设立科学设计奖,找一些创新的方向。
03 智慧建筑的终局,AI驱动的自治体
建筑时氪:如何理解未来智慧建筑的演变形态?
杨光: 建筑的边界不仅存在于物理世界,未来的数字世界中建筑的边界将被模糊。
我认为人类追求的是在一个社区或者一段旅程中的包含多个场景,如工作、生活、学习、医疗、娱乐等的整体跨越建筑的体验。从演变的角度看,可以从五个维度来描述,我们称之为五维建筑。
实现智慧建筑的第一层是在数字世界中建立建筑的映像。这个过程需要涵盖一整套数字化平台,利用开创性的技术,构建一个先进、健康和安全的空间。第二层是智慧建筑应用生态的构建,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多元需求。当智慧建筑进入三维阶段,各种集成应用能够以丰富多变的场景为载体,针对不同的空间需求、行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需求,进行快速定制和组合。
在智慧建筑的第四维,通过对于用户与建筑物交互生成数据的分析,智慧建筑可以“记住过往习惯,识别当前状态,预测未来需求”。当我们的感知能力突破了物理边界,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也就逐渐进入了智慧建筑的第五维。建筑本身从应用和运行半自动或自动化技术,逐渐融合大数据,转型为AI驱动的自治体。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