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明;封面|视觉中国
建筑产业投资的方向在何处?产业头部企业的投资思考最值得关注。 2024年6月30日,在秦明主持的AEC产业投资联盟闭门交流会活动中,各位代表一起讨论了各自对2024年建筑产业科技创投市场的思考,我们将分批对不同嘉宾的观点整理输出,供大家探讨。

本期为第二批,来自广咨国际、深圳瑞捷与上海城建三家企业代表的分享。
广咨国际,全称广东广咨国际投资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咨询服务机构,业务涵盖政策咨询、产业发展规划、投融资咨询、低碳节能咨询、招标采购咨询以及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控和建设管理等多个领域。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国有相对控股的北交所上市企业。
深圳瑞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建设工程第三方工程评估、管理和咨询服务的企业,是国内较早从事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风险第三方评估咨询业务的市场主体之一。公司于2021年5月A股上市,是国内第三方工程评估第一股。
上海城建是一家大型企业集团。该集团以工程投资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为一体,是中国500强企业中市政行业的佼佼者,在中国承包商60强中也名列前茅。上海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城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
以下为第一批企业嘉宾的观点:
01 王波,广咨国际总经理助理

建筑行业很少走到台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家认为行业非常传统和老旧。要推动行业投资,首先要改变行业形象。
在今天讨论的投资内容中,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包括产业投资地图,但都没有看到工程咨询行业的投资信息。虽然媒体对工程咨询有所涉及,但力量较弱。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让行业走上大舞台。比如,农业已经走上大舞台,无人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工程领域,我们也有AI、建筑机器人等高科技,但这些创新技术并没有被广泛认可,行业形象仍然显得灰头土脸。
最早我在CT和IT行业工作,这些行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进入建筑行业后,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国内关于建筑技术和前端应用的信息非常少。这个现象令人遗憾,因为缺乏宣传和认知,难以推动行业发展。
我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研究,并与董事长交流时开玩笑说,确实需要更多时间来了解这个行业。查阅资料时,我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筑数字化方面做得很好。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让我意识到,我们国家虽然有庞大的市场和体量,但在细节上缺乏精细打磨。
要推动智能建造和科技应用,我们需要关注前沿技术,同时打好基础。
02 那威,深圳瑞捷数据信息中心总经理

建筑行业未来会进入一个以并购为主的阶段。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呢?因为目前行业本身的特色是过于分散。如果将这个情况放到医药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快速增长之后,很多公司经历了大规模的并购,比如阿斯利康等。当一个行业经过快速发展期后,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因此,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投资?如果只是财务性投资的话,我们无需做到今天这一步,可能会更自由。然而,我们认同未来的趋势,并且认同产业投资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的代表,我更关注企业投资除了财务回报外带来的其他价值,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更关注未来5到10年内企业在产业生态中的地位和如何整合。简言之,我们需要在行业下行时团结起来,以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我们对投资的期望在于能够增强企业在产业中的生产力,赋予企业优势地位。比如,无论是目前热门的AI在工业智能中的应用,还是成熟的AI应用,都能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或者开拓新的业务赛道,拓宽我们的市场空间,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当然,如果有其他更适合的财务投资标的,我们可以考虑,但这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过去我并不是从事建筑领域,直到五六年前,我主要从事工业制造生产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工作。我个人认为,我现在更关注工业基金和建造基金的结合。我始终认为,建筑行业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有些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十几甚至几十年来土木工程人员的行为和习惯。
但是,如果从工业到建筑行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思考为什么要一直按照传统方式做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工业界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不借鉴这些方式呢?当然,建筑行业的本质和工业不同,因为它更注重人的因素,而不是完全的系统化。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存在某种工具或生产方法,能够从解决单个问题的散点到解决系统问题,帮助我们实现生产力革新。这正是瑞捷目前最需要的。
特别是在当前AI浪潮的背景下,我几年前开始关注AI如何为我们带来改变。我记得以前有一本书叫《机器与人》,讨论机器与人的关系。每个工具都应该带来生产力的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和创新。
对我来说,我们看项目,最关注的是它们是否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显著改进,至少是一大步改进。比如AI效果图企业,它只是一个平面渲染图吗?还是它能够成为更好的营销工具?如果它能够改进营销生产力,我也会觉得不错。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要有生产力的实质改进。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现在更多地关注的是机器和人正在交替的这一过程,因为这对于我来说是生产力的改进。
我们现在也在与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我们并不像之前博智林一定要投入上百亿,并在数年内完成整个事情。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关注机器和人交替的机会。这基本上是我目前的想法。
03 刘雨杭,上海城建投资战投部经理

去年A股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这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目前在A股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一二级市场投资价值倒挂的现象,包括PE(私募股权)投资和上市公司的市值倒挂。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产业投资和PE/VC财务投资的人来说,实际上面临了一个比较棘手的挑战。
我曾和一些券商以及金融机构的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去年下半年很多头部金融机构都面临了较大的困境,一方面受困于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大量企业的经营、运转受到了剧烈冲击,另一方面是证监会对企业IPO的审核也一改前些年宽松、温和的态度,层层审核,谨小慎微,目前A股主板、三板有大量的待上市企业正在排队等待审核。
从建筑行业的角度来看,传统建筑项目要想通过IPO审核的难度大、可能性不高,除非项目融入了一些新的数字化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解决方案。
单从传统的施工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些企业未来要实现IPO的概率不太乐观,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的情况。许多券商朋友也认为现在是一个“寒冬”时期。我不完全否认他们的看法,但我认为建筑行业不会长期处于“寒冬”之中。
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行业都会有一定的周期波动,但它不会逐渐走向衰退。对现代化社会来讲,各类型的建筑扮演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住宅、厂房等角色。尽管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相当高,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已经城镇化的地区,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仍将是重要的投资方向,甚至包括新基建领域,如算力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将对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隧道股份视角来看,实际上这两年一直在推动转型。我们集团提出了五大中心的概念,包括双碳中心、新材料中心、数字盾构中心、指挥运营中心以及城市更新中心。作为上海城建投资战略投资事业部的一员,我们团队专注于新型建筑科技,包括新材料、环境保护和数字科技等领域。 我们也在关注能源领域,例如最近市场上热议的新能源重卡概念,我们也与该行业的领先企业进行了深度交流。
从新兴领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像新材料行业,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和钢筋的投资价值已经相当有限,这些领域市场竞争激烈,玩家众多,供应充裕,原材料价格已经被压到很低,行业趋于红海状态。 像前两年热炒的UHPC概念,到目前为止也未见爆发性增长。 当然这可能与近两年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下行有关。
最近我们在关注新型隔热材料、保温材料等一些科技。虽然我对这些科技了解有限,但我认为像城市更新、建筑翻新以及老城区改造这些领域,后续的新型节能保温材料可能具有较高的投资潜力。传统的保温材料在防火隔热性能、环保性能及其与双碳政策的契合度方面存在限制。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主要以有机无机混合材料为主的产品,它们在隔热性能方面不亚于传统产品,甚至更胜一筹,并且在经济性和成本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分享我们上海城建投资的一些观点。
我们的投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企业。第一种是特别早期的企业,我们有两种投资策略:一是作为PE/VC的天使投资人,在企业从0到1的过程中提前布局,追求财务回报率;二是通过战略孵化,与集团内的五大中心联合合作,帮助这些企业从小到大,发现、发挥其产品的优势,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最终的退出方式包括通过IPO、收购、并购等,充分发散思维,形成多元化的退出机制。
另外,我们也会投资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如B轮,甚至到了pre-ipo阶段等等更成熟的项目。这类企业往往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产业链条和运行机制,我们投资的目的实际上很明确,就是在形成财务回报的同时,追求战略协同,优化集团的产业生态、降本增效。
最后是我个人对于建筑机器人行业的一点小小理解。在国内市场的视角下,我认为当下这个阶段,机器人主要起到的作用还是辅助人力,甚至替代一部分重复性动作。至于完全取代人工,我觉得目前还不太成熟。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建筑业并不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行业。机器人技术与标准化行业无疑是天作之合,但对于非标准化行业,究竟是机器人适应行业,还是行业被机器人改变,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比如我们看到的铺地机器人,它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上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在算法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做到像360度无死角等高自由度的动作,依然有一定的路径和限制。
对于非标准化的建筑格局或地面设计,机器人如何应对非常不规则的地砖铺设或者承载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地砖,是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终仍然需要人力介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最后的调整和处理。
另一方面,从集团和总包单位的角度,从国资建筑业企业对社会就业任务的承担来看,我们目前还没有让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工的准备方案。因为一旦完全替代了人工,释放出如此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当前的就业市场是否能承载、消化如此巨量的劳动人口。
从当下无人技术进入传统行业,对行业从业者的冲击,和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我们依旧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释放出的劳动力,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和出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实质发展。这对于机器人技术来说,是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