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明 ;编辑|王华;封面来源|企业供图
看清事物的本质,背后少不了一种思维能力。
袁正刚把这种思维能力用在了建筑业。他将建筑业数字化,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从整体上考虑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规则。这个复杂系统,开始被清晰定义。
建筑企业的经营,一般由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构成。业务活动的“牛鼻子”——建筑项目,它本身的不透明性与复杂性,往往要用管理活动的确定性来抵御。
那么,拆解项目的复杂性、不透明性,匹配上管理活动的规则流程,并用数字化技术贯通整个企业经营,成为了建筑企业定义数字化路径的基本方向。
历史上,头部公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在行业的演变轨迹。在建筑业,广联达无疑扮演着这样的角色。2023年是广联达“九三战略”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组织变革的一年。
就在80多天前的一场董事会决议中,创业25年的刁志中正式退居一线。知命之年的袁正刚,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的博士,接任了广联达董事长的职位。充满理性、对技术敏感是他最为直观的特点。而往往这种背景的一把手偏爱专注与坚持,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趋势。
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复杂性是由建筑产品、作业环境与方式,包括参与方等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不透明性表现在组织内部的纵向跨层级、横向跨职能,和组织外部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与博弈层面。同时在管理活动中,岗位层精细管理的缺失,叠加放大到项目层、企业层,势必会与预期目标脱节。
数字化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密钥,不过这条路注定也不会一帆风顺。
袁正刚谈到,数字化的基础是数据。不顾数据基础,试图一蹴而就,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在市场中并不少见。比如智慧大屏是个典型例子。在这层表面光鲜的“玻璃盖板”下,由于缺少对数据基础的挖掘,很多难以给企业创造价值。
只有数据,没有连接,也不能及时触发后续的管理动作和调整决策。比如在工地中,很多人总认为安装了智能硬件,完成数据采集,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如果数据无法连接管理动作,不能形成数据驱动的管理闭环,或许给企业带来的是负担。
袁正刚认为,通过数字化经营企业,提升存量业务的利润率与增量业务的增长率,这才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另外,建筑企业重视数据安全、追求第二曲线,与必须全部自力更生做软件,是两件事。
当下,建筑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是最热门的话题。
将具象的能力抽象出来,再通过文化、组织、IT、团队把它落下去,是大量企业走向规模化要常思考的问题。对于袁正刚而言,把具象的转型场景抽象成一套可供所有建筑企业参考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
01 转型之痛,痛在何处?
华为首席信息官陶景文表示,每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进化成一个“智能体”。但做这个事情的基础是,实现数据全量全要素的连接和实时反馈。站在建筑业视角,“三全信息”——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成为构建“数字建筑”的核心。
其中,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全要素包括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管理要素,和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全参与方指政府部门、开发商、设计院、施工单位、运维单位等主体。
对于不同企业,走通各自的业务领域的“三全信息”成为它们转型的基本路径。
但问题在于,数据是海量的,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过去,当不少企业有大量数据,加之有信息化系统,就认为初步完成了数字化。这是之前企业被校正的第一个思想误区。
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虽然从过去的“没数据”到当时的“有数据”,已然是质的飞跃,但是数据本身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在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上存在显著的局限性。通过这样的数据看到的世界,依然是点状的、线性的、碎片化的、彼此对不上的。
把数据连接起来,让数据开始“说话”,达到实时的状态,是很关键的一步。
聚焦到建筑业,数字化项目在推进时,往往必须优先保证上线智慧大屏;交付验收时,也必须确保让领导看到“大屏上的数,动起来”。但是徒有大屏,不保证其背后数据的质量,那它的作用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过去层层分发通知的工作方式上,并没有实质的进步。
袁正刚谈到,一定要去了解背后的数据,具体是什么定义,是什么来源,是怎么分析的;是否真的是实时数据、准确数据,是否经过了交叉验证;是否真的在各个条线、各个层级之间,做到了拉通对齐等。
坦言之,不仅是大屏,还有工地的数字化,本质都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而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指导业务运营和决策上,也就是这些采集进来的数据要怎么用,怎么创造价值。
在此之上,不少建筑企业传统的思想是,先让别人搞起来,自己等着抄作业。但却忽略了做任何事情都有窗口期。同样一件事情十年前做与现在做,中间的成本可能有近十倍的增长。
袁正刚表示,尤其每家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基础不同,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流程标准、核心能力及人才梯队也不尽相同。即便转型的战略目标一致,但具体执行的路径规划、节奏把控及切入点选择上,也会不同。换言之,等待观望,结果即便有的抄,其实也不好抄。
单打独斗,各自闭塞也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征。明显的特点是不少企业从软件、硬件,到数字化基础设施,都想自己做。这种想法通常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确保“数据安全”,二是为了追求“第二曲线”。
袁正刚补充道,就像在移动通讯时代,企业无需因为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把自己变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那么在数字时代,建筑企业要做的,也不是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偏向于借助各种已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及软硬件解决方案,提升业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另外,数字化的战略定位,在于赋能业务。
由于负责数字化的多是中后台部门,有时面对核心业务部门和主要职能部门,似乎都插不上手,只能零打碎敲地搞点周边场景,比如改善日常工作体验的数字化应用。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这造成大量数字化转型的资源没有用于核心业务的提升,结果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
总之,做数字化还是要对准核心业务场景。
项目的特质,难搞在哪?
解构建筑项目的复杂性与不透明性,是了解核心业务场景的关键。
在复杂性层面,第一是构成要素的复杂。
建筑实体本身的总面积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涉及百余种建材物料、功能设备。建造过程中,要经历策划、融资、设计、采购、制造、施工、交付和运维等各个过程;涉及人、机、料、法、环等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还有建设方、设计方、供应方、施工总包方、各级分包方、运营方、行业及政府监管等参与其中。
第二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底层原因是不同要素的专业性很强、彼此间的相关性也错综复杂。
还有目标权衡与动态调整的复杂。比如建筑实体要综合考虑功能的实用性、空间的舒适性、设计的艺术性,还要考虑建造过程的可行性、建成后运维的节能性以及投资方的整体收益性。建造过程,既要进度、质量,又要安全、成本;且各个目标间也有很强的制约关系。
就不透明性而言,在组织内部,既有跨层级的纵向不透明性,也有跨职能的横向不透明性。
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比如由于项目的复杂性,项目管理部通常会分为技术线、生产线、商务线。从具体工序的角度,工艺工法由技术线负责,工作量及进度由生产线负责,合约及结算由商务线负责。各司其职之下,各条线很难做到无缝连接,及时同步信息。其中的不透明处,就给参与方留下了可乘之机。
举个例子,如果商务线以完成工作量占比为依据进行资金结算,有的施工队就会把容易做的环节先完成,先拿到资金的“大头”,留下难啃的硬骨头。最后实在干不动,干脆就不做了。
在组织外部,核心是建筑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与博弈,恶性博弈时有发生。
比如中标前后,建设方与总包方角色地位的关系变化。中标前以建设方主导,存在压级压价、肢解总包、强行分包等情况;中标后,总包方可以不断通过各种变更,倒逼建设方追加投资。还有劳务工人的统计、机械设备与材料的管理等,或大或小出现跑冒滴漏的“灰色地带”。
这往往在建筑业会形成恶性循环。袁正刚表示,越是信息不透明,就越容易相互不信任。越是相互不信任,就越缺乏安全感,就越想设计出相互钳制的游戏规则,既不利于整体的高效协同,更有可能激发更多的恶性博弈。
最终,随着建筑项目体量越来越大,建筑要求越来越高,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管理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管理痛点也会越来越强烈。
02 如何走向透明化?
乌卡时代,大量企业都希望用组织管理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的不确定性。
数字化是强有力的工具。按照华为提到的数字化五个层级:当全量全要素连接后,让数据实时与场景同步,便可以动态地将客户的需求和生产要素进行匹配,进而上升到业务决策分析与模式创新的阶段。与此类似,数字化将是打通建筑业业务系统、项目复杂特质的关键。
袁正刚认为,谈数字化的本质,离不开数据、连接与算法。
首先必须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和全面。表现在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校验、填报及上传,无修改、无掩饰地呈现真实情况,并尽可能保证数据的无延时、无丢失、无地理限制,在各组织层级及业务条线之间,按需实现数据的零时差共享。
那么,如何“看见”、“看全”建筑复杂的构成要素,是第一步。
比如实时看见每位作业人员的空间位置、作业情况、作业时间以及作业质量;实时掌握每台机械设备的空间位置、运转情况、操作人员资质及是否存在冗余或过载;对塔吊、基坑及高支模等关键风险源,做到全方位、全天候自动检测;实时追踪每种建筑材料的空间位置、库存水平、领用情况、搬运损耗……
其次,考虑三个维度的连接——纵向拉通组织层级、横向融合业务条线、深度链接业务管理。
背后是实现建筑业“点线面体”的透明化。在袁正刚看来,“点”代表建筑业的所有岗位;“线”指生产、商务、技术等职责清晰的业务线;“面”表示人力、市场、财务等企业管理面;“体”是通过点线面相连接而构成的企业整体。
那么,“看清”、“看准”就成为这个阶段的目标。无论是某个单点或工序,某个职能条线,某个组织层级,如岗位层、项目层、企业层等,都要能够见微知著。
整个过程中,算法是让项目走向透明化,高效运转起来的关键。
它代表了一系列业务及管理规则,用于指导计算机分析海量数据、判断分析结果、做出行动决策。这也逐渐成就了企业“看得远”的特质,代表了一种推演力。比如实时自动追踪施工现场的环境变化,就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动态预警、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毫无疑问,未来的竞争,不光是资本、人才的竞争,必将也是数字化能力的比拼。
03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业内一直众说纷纭,很难有答案。
从华为的视角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能够收获的是体验提升、效率提升以及模式创新。
按照这三个转型效果倒推进行拆解。体验提升对应数字化的五个层级;效率提升表现在成本的极大优化、企业的精准决策;模式提升的背后是交易模式从线下到线上、运作模式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组织模式走向“精兵+平台”,以及企业治理从事业部/集团制,过渡到分布式/团队制的模式。
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对于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核心是系统性重塑,关键是提升企业存量业务的利润率与增量业务的增长率。要想成功,需要做对三件事:认知升级、业务升级、组织升级。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说“数据、连接及算法”是数字化带来的技术思维支撑,那么“认知升级、业务升级、组织升级”更加属于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思维重塑。
正如广联达创始人刁志中所说,认知的局限和思想的僵化,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在广联达内部,他们的认知提升有三大抓手,可供参考。
一是面向全体员工的共学共创。比如成立“数字化共学共创”项目组,由一把手担任项目总监,发出“全员共学一本书”倡议书。在广联达,全员在2019年共学的是《从1到N:企业数字化生存指南》、2020年是《贝佐斯的数字帝国》、2021年是《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
二是面向核心团队的高管研学。比如2020年的研学对象是新奥和特斯拉;2021年是贝壳、Salesforce,背后是要回答“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成为支撑行业数字化的平台型企业?”,2022年之后是SAP、英伟达等。
三是聚焦学以致用的持续迭代,最终形成自己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核心理念和方法论。
在业务升级层面,有四个把握重大决策的思考框架。
一是企业如何判断当前的数字化基础。这里面有五个层级,第一级是数据孤岛;第二级是局部利用;第三级是系统性拉通;第四级是数字化系统成效显现;第五级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初步完成。每个层级都有对应的典型特征。
袁正刚表示,目前只有极个别先锋企业处于第三阶段;大部分有一定IT基础的大中型企业及国央企二级单位,正处于的第二阶段;对于各种类型、数量众多的中小建筑企业,尤其是各级分包及施工队伍,其中不少连第一级都还没有达到。
二是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制定要点。比如企业转型不是要改行做软件公司;核心是为了赋能业务;要制定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考核的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要有意识打破传统企业边界,选择合适的数字化科技企业。
三是企业转型路径的规划。具体是从业务数字化,到管理数字化,再到能力数字化的三步走。期间,建筑企业领导人无需过多深入具体的数字技术细节及解决方案,关键是数字化本质和数字化转型本质的双重坚守。
四是如何寻找落地执行的切入点。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针对典型业务难点或管理痛点,以“见效快、价值大”,把数字化转型的试点项目做好。袁正刚谈到,唯有让大家尝到甜头、看到价值,才能真正激发出强大的组织信心。而组织信心,往往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关键。
在组织层面,梳理与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是逃不开的。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在袁正刚看来,过去建筑业常常出现跑冒滴漏的情况,小则影响经营效益;大则酿成重大事故,所以常常强调管控。在数字化时代,透明就是最好的监督,数字化工具系统的运转本身就是无声无息的命令,与员工的关系更多要强调赋能。
二是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过去建筑业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由于此前企业间的战略趋同,模式类似,当下同质化的竞争异常激烈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今,围绕数字化,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是突围的方向,包括工业化和绿色化最重要的也是需要数字化来支撑。
三是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传统模式中,参与方都是各自为战,不信任导致的零和博弈居多。如今,如何构建信任,比如拥抱以集成项目交付 IPD 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化交付模式,走向合作式共赢,这也是对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结尾
建筑业数字化当下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袁正刚近一年走访了美国与欧洲的多个国家,他告诉建筑时氪,中国建筑业与全球的主要国家的数字化进展,目前至少是同一水平。但是在对数字化的认同和重视程度上,欧美还是比中国更高,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投入占比的差别。
根据安永的全球调研,只有不到2%的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超过收入的5%;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投入不足1%。而大部分中国建筑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
与其他行业对比,建筑业发展水平滞后,存在问题多又是它当下的特点。
在德勤咨询的数字化成熟度调研中,建筑行业位居倒数第一;在波士顿咨询的数字化贡献度调研中,建筑行业位居倒数第二;丁烈云院士也提到,中国建筑行业产生的数据量极大,但真正存储下来的数据仅为北美的7%,且这些少数存储下来的工程数据,大多以散乱的文件形式,散落在档案柜和硬盘中,真正的工程数据利用率不到0.4%。
但是就建筑业本身,直观的统计数据,也足以证明它所处的支柱性地位。
2022年,建筑行业带动的产业上下游总产值高达31.2万亿元;同年底全国有建筑企业14.36万家,从业人员总数为5184万人;人类活动80%-90%时间,都是在大大小小的建筑物中度过;万众瞩目的房地产行业只是建筑行业全产业链中的一部分。
当然,无论是建筑业,还是数字化,最终推进世界进步的还是人的创新。尤其是企业家这一特殊的“人种”,简单易做却少有。正如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到,“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只是努力去做一件具体的事”。
在与袁正刚交流到最后,他自认为是非常理性的人。而提到所谓自己感性的时刻,就是很早感性地定义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没有什么犹豫——把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做好。
(完)
参考资料:
1.《数字上的中国》.黄奇帆等
2.《系统性数字化——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袁正刚 杨懿梅
3.《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陶景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