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秦明,时不时打算先用文字,记录下与朋友的聊天思考。
今天和朋友晚上还是关于建筑数字化这事儿,聊到真正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那”最后一米”。”最后一米”是最难的一米,根本问题在于,如何让一线工人真正用起来你的产品?
朋友说得很直白——如果你要让他们登录一个新网站,就别做了。他们最多能接受的是微信、钉钉,或者扫个码。更多的操作门槛,他们就不干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面90步可能都还好做,但最后那10步,可能需要和前面90步一样的精力。
做产品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觉得这个功能很有用,界面也挺友好。但对于一线使用者来说,多一个点击都是负担。
聊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深圳XX区监管部门要求安全日志必须手写,连打印后手签都不行。你能想象吗?2025年了,还有这种要求。
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不同层级的数字化接受度完全不同。市里可能同意电子化,区里就不行;住建局可能松口,但具体执行的人就是要看到手写痕迹。
思考一下,我们做产品时,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思考,但忽略了最终使用者的现实处境。
我们聊到一个有意思的对比。美国湾区有个小总承包商,3个人,年营收400万美元,他们愿意每月花240美元买项目管理工具。这个价格大概就是ChatGPT Pro的水平多一点,但对他们来说够用了。工具很轻量,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反观国内,你很难想象3个人的总承包商出现。我们的项目动辄几亿几十亿,小公司根本拿不到。海外能出现,可能和土地私有制有关,有很多小项目。但这也意味着,美国那种小而美的SaaS产品在中国可能水土不服。
我也提到,国内确实有一些专业承包商,前段时间听到过一家专业承包商,专门做古建移位,就是把古建筑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非常专业。他们大概几十号人,使用一款轻量级的项目管理工具,听说活得还不错。
但大多数,中国的建筑科技产品要么服务大项目,要么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朋友提到一个观点我很认同:相比项目管理这种主观性很强的工具,供应链更有客观性。
我们今天研究了一个美国的建筑采购自动化产品,三个核心功能:
第一,爬取市面上大量照明、电器等产品的参数数据,帮助分包商根据甲方指标快速选择产品;第二,基于报价系统,包含真实价格和税务计算,能快速计算报价;第三,结合企业品牌,生成对应的打包文档,并支持一键邮件发送。
这种工具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解决的是标准化问题——材料就是材料,参数就是参数,价格就是价格,端到端的工作流,不像项目管理,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
或许还在找方向的朋友,选择供应链中更标准化的环节切入会有机会。
聊天中还有个深刻的常识:建筑业本质还是项目导向的。
不像其他行业可以做标准化产品,建筑业的任何科技产品,最终都要为具体项目服务。所以那些声称要颠覆建筑业的科技公司,最后还是大都得回到接项目、做工程这条路上来。
科技在这里更多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除了走资本讲故事路线。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