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老炮谢远玉,让工程人用发「朋友圈」式的动作,完成数据生成 | 建筑时氪

项目管理数字化在线交互平台,一定会成为工地现场的标配,没有别的出路。

文| 秦明;封面来源|受访供图

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喜欢追求不确定性,又能把不确定性变得相对确定,并付诸勇气与行动的一拨人。 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决策,或许少不了日日夜夜的焦虑、自我否定与自我提高。

尤其在建筑业,不像AI科技圈的创业者那么受人追捧。正如一位知名投资人所言,想通过技术反向撬动建筑业变革是很难的,只有把手弄脏下场做产业,才可能让技术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

过程中,创始人会有一些东西是需要长期坚守的,一些东西是需要暂时放弃的。个体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从单方面具有某种优势逐渐变为全方位都能“打”的创始人。 这里面,肯定也会踩过很多坑,而背后总结的驱动力与判断力,正是我们看重与需要的,这也是推动商业文明与行业进步的力量。

基于此,建筑时氪策划了“什么是建筑领域的创业精神”的长期选题。近期,我们邀请了地厚云图创始人谢远玉 。作为一名从业30余年的行业老炮,谢远玉的经历相对比较复杂, 在设计、地产、监理,以及政府部门都有过任职。

1991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现中国建科集团)工作,七年之后去了北京西城建委当了四年副主任,接着被政府委派到西城区控股的一家国有地产公司,参与负责西单区域的改造,他把西单大悦城的建筑方案定下来后,就下海了,后来陆续去了几家民营地产企业做职业经理人, 包括在顺驰地产集团任职了1年。

他回忆到,那时整个工地现场没有数据,非常原始,自然就谈不上智能化,谈不上优质优价,谈不上对人才的尊重,也就没有文明。在2015年,自己想明白一些事情后,就成立了地厚云图。 他 给公司 定义的使命是,孕育工程管理的数据文明。

建筑老炮谢远玉,让工程人用发「朋友圈」式的动作,完成数据生成 | 建筑时氪

以下为对话内容(经建筑时氪编辑):

建筑时氪:当初在决定开始创业前,你为此做了什么事情,是哪方面的因素让你下定了决心?

谢远玉: 2015年成立的地厚云图,是我第二次创业了, 第一次是在2007年底。那时我从大公司出来,决定自己做一些事, 期间收购了一家甲级监理公司,改名为地厚工程管理公司, 做项目管理加监理VIP一体化服务,也就是现在国家推的工程全过程咨询。

一开始我们的打法与别人不同,我们基本上不再参与常规市场的低价恶性竞争,而是按照优质优价的协议谈判,为业主创造价值。那时候,我们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做这样高精尖高端的优质项目管理服务,培养团队挺难的,这也意味着规模很难扩张。

随后,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我们就想要转型做工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名工程人,那时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SaaS,但大概知道要做项目管理工作的量化。过去是用规章制度管理质量, 偏定性概念多一些,我们希望用一个软件平台来量化实现它。

当时做这个事情,我们有两个目的。站在务实的角度,公司的发展需要转换新的发展模式。传统模式虽然挣钱,但没有上市逻辑,不会出现飞跃性发展。所以,要把我们的管理逻辑转为数字化创新, 逐渐向互联网产品化拓展。

另一个很重要原因,我本人有点情怀。那时工程领域越来越“堕落”,包括一些品牌地产公司,建设质量越来越差,我觉得这不应该。 我们希望用一个市场化标准化的数字工作协同平台来把管理工作量化,规范工地现场管理。

这就是我当时创业来干这个事情的背后原因, 2015年才有了地厚云图。

建筑时氪:创业这些年,让你长期坚持的是什么?

谢远玉: 我们给自己定义的使命是,孕育工程管理的 数据文明 。 因为那时整个工地现场没有数据,非常原始,自然就谈不上智能化,谈不上优质优价,谈不上对人才的尊重,也就没有文明。

坚持专心做好产品是第一步。 我们想做一个“数据种植”平台,完成 项目管理量化的事,用IT技术和SaaS技术实现项目管理数字化。

客观上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件事竟然这么复杂。 原来我们想的是三年左右就可以做个定论,因为 参 照消费互联网的周期,基本都是一年时间研发产品,一年向市场试点推广,第三年基本就有个结论了 。

但没想到地厚云图本身的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仅基本版的研发就用了近五年时间。因为项目管理是个系统化工程, 业务体系特别复杂 ,2019年元月份才基本完成。

我们长期坚持这件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鼓舞。

行业很多专家和领导看完地厚云图后,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把他们想的事情给做出来了。大家都知道,项目管理是千头万绪, 把这套复杂的立体化的业务体系, 用APP、移动互联网和SaaS呈现出来,是大家都没做到的。

我们在市场上不断演示, 也不断与 别的产品PK,逐渐发现在这个细分领域,在工地现场项目管理数字化,基于参建各方工作任务交付模式下,我们走到了全国前列。 即使公司一直没有盈利,大家还都是充满信心,一直往前走。 因为大家觉得很自豪,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 在引领行业的数字化创新实践落地。

特别是某直辖市住建委对标我们的产品出了十余个工程数字化建造创新政策,参考我们的产品理念编制了各种政策文件。比如项目管理行为数字化、施工作业行为数字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时动态数字化、无纸化归档这套体系等等。

另一直辖市住建委也借鉴了我们产品的核心逻辑出台了一些工程数字化监管创新政策。这也说明我们的产品和理念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动力。

建筑时氪:创业的这些年,让你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谢远玉: 即使产品做的再好,也需要完成商业验证。从一开始,我们的商业模式就不是为了挣点小钱,而是想做一个标准化APP,能让各工地项目上所有参建各方都用我们的产品,来实现工地现场的项目管理数字化转型。

但要做的这个模式其实很难,它的复杂度比做智慧工地、做BIM的难度增加了几十倍。粗略来讲,当下做智慧工地只需要少量实施单位把硬件装好就行了。做BIM真实情况是,只需要有几个IT人员或BIM团队,在办公室搞就行了。

我们的打法是项目上全员参与,工地现场的甲方项目部、总包项目部、分包项目部、监理项目部,甚至包括政府的管理人员,每一个人都参与。它不再是一个资料员编制东西的概念,而是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行为像发微信朋友圈一样完成 数据生成。

这个难度其实非常大。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家愿意共同在你这个平台上协同工作?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把工作行为在你的平台上认真地做行为数字化?

我们按照这种模式,即通过推动政府监管的政策创新,来实现参建各方使用地厚云图-AI项目管理平台来协同工作。这样的话,就相当于企业对应的大市场不再是谈一个项目,或“找关系”弄一个项目的那种逻辑了,而是一片一片冲进区域市场。

为什么说我比较遗憾呢?沿着这套模式,那时我们快要跑通且快要落地了。

因为2019年底,我们和腾讯云一起与某直辖住建委合作,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推出了十几项政策,2021年下半年开始有工程数字化建造示范项目签约,产生收入。当时该直辖市住建委的目标是在2021年完成100个工程数字示范项目;到2022年,辖区内房建工程和市政工程要完成20%,也就是大约1600个工程项目全部实现数字化;2023年完成50%;到2025年,整个直辖市区域的全部工程都将实现数字化建造。

在2021年100个左右的工程数字化那行示范项目中,地厚云图服务了大部分项目,该直辖市内的品牌地产公司基本上都是地厚云图的客户。到了2022年,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应该会快速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商业模式会得到验证,营业收入应该会突飞猛进地增长。无论是估值还是利润都会非常漂亮。

但是,地产的爆雷和疫情的双重持续打击是很多人没料到的。这使得各个地方主管部门把数字化示范工作都暂停了,全面转向保交房。疫情也让大家只能保安全。

这两件事让我们在两个重点区域的市场计划都失败了,特别是在已经全面启动工程数字化监管政策创新的某直辖市。这让我非常遗憾,这也超出了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样的大势下,我们现在就在想办法找新的市场突破口。

在2022年,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2023年也开始转变客户目标,从常规地产企业向国有大型企业和央企靠拢。这个转变非常不容易,因为ToB的市场,特别是To大B的市场,从洽谈到落地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我们先度过了第一阶段的生死考验,然后在第二阶段继续按照该直辖市的政策创新模式推进。

建筑时氪:从你自己的经历出发,什么是建筑领域创业者特有的创业精神?

谢远玉: 建筑领域的创业者有一种特别的创业精神,那就是务实。

因为我们都是从工程出身,工程人的特点就是讲究项目管理的三边界,也就是要在质量、成本和进度这三个核心指标之间实现均衡。从创业开始,我们有融资的时候不会冒进,而是稳扎稳打地做产品。我也不会一下子招很多销售,而是专注于做好一个个示范项目。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所以大家都能坚持下来,都比较有定力。

建筑时氪: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最需要在哪些地方形成共识或者做些什么事情?

谢远玉: 现在有太多的专家,讲的都是空洞的东西,只是空谈大数据和智能化。客观说,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没有基础,怎么能建起楼呢?

很多管理者也是人云亦云地说些概念,没有把握工地现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问题,回避最复杂的应用场景。 工程管理数字化业务体系本身就是交互的,涉及各方管理人员的在线协同工作。 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其他都是空谈。

我们的行业人员应该务实。工地现场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从生成有质量的数据做起,形成闭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形成大模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管理。

建筑时氪:未来5-10年后,自己或者公司想要达到怎么样的状态?

谢远玉: 项目管理数字化在线交互平台一定会成为工地现场的标配,没有别的出路 ! 智慧工地的本质是施工措施的数字化,它 不能 解决工程实体建造的问题,只是配合性的东西 。

BIM也不是领头羊,它只解决了技术要素的数字化。BIM更多的是静态数据,它需要依靠行为数据,即动态数据来激活。而且这些动态数据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各方交互的动态数据。

在工地现场,实际应用场景一定是各方交互的。比如:开会时,一定有总包、监理、设计、甲方等各方参与;发通知时,一定有整改方、通知方、验收方等各方参与。工地现场质量全体系、全过程的管理也一定要与政府交互在一起,政府的全部监管也都要实现数字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逻辑。

我不确定地厚云图是否可以成为最后的赢家,但这类的产品,一定是工程产业互联网最终的赢家。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601.html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

加入社群

联系我们

邮件:ai4ela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