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自述:时代呼唤中国建筑创投生态

我们正推动一家围绕建筑产业创投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形成,促进前沿科技在建筑产业的孵化、培育与布局,推动优质资源的流动。

 

秦明自述:时代呼唤中国建筑创投生态

 

文|秦明

封面|企业供图

国内建筑创投生态没有真正存在过。不同角色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康、互动和支持性的网络,无论是创业公司、风险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孵化器、研究机构、政府和监管支持。

2021年7月,从我在老东家36氪发布第一篇内容报道起,便以媒体人的身份真正迈入了建筑创投领域。那时,国内拿到投资的建筑类科技项目非常之多,仅仅四个多月,就有10余家项目找我们做融资披露。

当时国内市场还没有一篇像样的建筑创投类文章,引起广泛传播的是一篇项目盘点类文章《每个细分方向都是万亿级市场,超6000家公司携资本入局建筑业数字化 | 2021年度行业》,2万余字,自己花费半年时间调研梳理而成。

建筑创投市场如同过山车,经历了2021年的火热,2022年便出现腰斩。 那年,我追踪了国内活跃的6家建筑科技投资机构,其出手的项目累计仅为15个左右。2023年以来,建筑地产赛道的低迷,财务型投资机构几乎全部离场,过去常与我这边接触的创投机构也纷纷“销声匿迹”,很多机构也是只看不投,敬而远之。

3年来的一线创投观察报道,加上以前7年的建筑工科背景,让我对一些建筑产业创投市场的特有规律有所体会。

在建筑行业中,创新的步伐需要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尊重并行。 那些初衷是在短短五年内颠覆传统产业的技术团队,现在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阻力,甚至已经出局。要进行创新,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传统的商业模式,包括它的构成、利益分配方式以及为何会形成现状。如果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那么创新的成功率将大打折扣。

在尊重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创业者需要在用户群体中找到一个立足点,比如在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等至少一个方面取得突破,使客户愿意为此付费,然后逐步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大多数情况下需要6-10年的时间。这也反映了建筑行业的一般特性。对于创业者来说,想要在某个细分领域迅速崭露头角,获得从产品、市场到商业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换言之,尽管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看似庞大,但实际上赛道过于细分和分散,每个赛道都充满了复杂的细节和难题。而且,当市场划分到可投资的项目层面时,单个赛道的市场规模往往不会超过100亿元。

这就意味着,玩家需要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市场,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成为该领域的前三名,然后再向其他领域扩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为何在此刻关注中国建筑创投生态?

建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向精细化的运营。 建筑科技的爆发期通常在基础设施大规模投入结束后到来,这一规律在日本、欧洲、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地区都在逐渐验证。

从小切口来看,在我关注的海外建筑创投市场中,每周都有数亿美元的投资交易。根据CRETI的数据,仅在五一前后的两周,就有30家建筑地产公司获得了总计3.14亿美元的投资;4月份,有67家公司获得了8.36亿美元的投资;而在2024年的第一季度,建筑地产科技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14.91亿美元。

过去的行业繁荣期遮盖了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如今,在国内大量建筑地产被迫出局的过程中,具备科技属性的企业其实更容易留存下来。接下来,我们正从技术成熟阶段进入技术在市场价值应用的阶段。

从市场空间来看,当下A股建筑数字化相关的上市公司不足10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不超过1000亿元。按照建筑业总产值与1%的数字化投入水平推算出来的建筑数字化市场的规模超过了3000亿。未来上市的数字建筑企业的赛道总估值有可能达到万亿级别。

但现实是, 除了广联达,其他很多上市软件公司市值基本都不超过50亿。 在国产替代、数字化浪潮的加持下, 未来的10年里,这种环境下的创业公司有机会成长为一个几十亿、甚至是百亿营收的企业。

建筑行业是巨大的,创新会从不同维度迸发。业内也需要一家类似于 CRETI的开放机构,建立一个围绕建筑产业投资者的组织群体,促进建筑科技项目的孵化、培育与产业布局,打造一个基于投资属性驱动的产业生态,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我们正在推动这个组织的形成。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714.html

(0)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