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铁四局耿天宝:建筑企业数字化偏向于技术变革,而非业务转型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要从建造技术发展、行业治理、全产业链与整个生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文 | 秦明

中铁四局,铁路建设领域公认的标杆企业。

据中国中铁、中国铁建2022上半年业务数据,中铁四局无论是总资产993.30亿元、净资产209.47亿元,还是净利润13.15亿元,均以最高额排居中国铁路建设各工程局首位。

作为旗下创新驱动型智库组织——中铁四局集团管理与技术研究院,成立7年来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已经从过去纯粹的科研机构转换为推动中铁四局内外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2021年以来,研究院的人数从100人扩张到260人,合同额也从去年2个亿增长到7个亿,同时营业收入超过3个亿,均实现了三倍多的增长

深入访谈交流,其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既有科学的顶层架构设置、企业文化体系、组织协作机制等基础保障,更是研究院基于市场判断的数字化认知、智能化实践与研产一体化体系的能力使然。

近期,36氪专访了中铁四局集团管理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安徽数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耿天宝。他分享了自己对建筑行业数字化的认识、中铁四局的数字化进展、研究院全方位的建设情况,以及对行业可借鉴的方法思路。

对话中铁四局耿天宝:建筑企业数字化偏向于技术变革,而非业务转型

中铁四局集团管理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耿天宝

01 从局、研究院到分子公司,建立高效产研协作机制

36氪:中铁四局的数字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过程中由哪些关键变量驱动?

耿天宝:可以分为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大阶段。早在2011年之前,还处于信息化阶段,主要是解决部门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问题。那时建筑企业要拿到特级资质,从政府侧都逐渐要求引入信息化,这个时期整个集团的信息化发展是由政策推动。

2012年之后,进入数字化的初级阶段,这个过程属于先知先觉者的自发探索,主要是创新驱动。比如我当时所在子公司开发了合同联控管理系统,由于在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成效非常突出,中铁四局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集团的债务管理系统,之后推广至中国中铁全股份应用,再次迭代升级为中国中铁成本管理系统。

接着从2015年组建研究院之后,中铁四局组织管理逐步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数智化研发中心,随后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比如今年物联网硬件及数字化服务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这个时期属于经济价值驱动。

未来5年数字化将成为常态,数字经济会成为一种新业态,这里面既有政策变量,也有经济变量。

36氪:制定顶层组织架构很重要,您认为中铁四局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耿天宝:建立高效的产研协作机制很关键。比如,在中铁四局层面,局主管政策制定,研究院主研信息化、智能化(含工业化、机械化)技术,子分公司及项目部主研土木建筑类技术,研究成果通过“孵化”后,形成产品服务,推广应用到各业务部门、项目一线和外部市场。

在研究院层面,研发部门主“研”,产业化部门主“产”。研发部门负责需求调查、方案制定和产品开发;产业化部门负责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拓展,通过市场化发展为研发部门提供“作战给养”,反哺科研开发工作。所以我们在分工上,与集团、兄弟分子公司、项目部是“补位”,不是“抢位”。

36氪: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想要建立研究院或类似组织有哪些前提考量?

耿天宝:一是看规模是否支撑,规模很大的时候,有一定的必要;二是看定位是否需要。如果是经营驱动型的组织,那就要在市场上发力,不要在创新上折腾;如果是创新驱动型的组织,研究院的建设就非常重要;三是看文化是否适配,比如说容错文化。科研不是小改小革,真正的颠覆性创新、突破式创新、没有先例的创新,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所以容错、包容的机制和文化非常重要。

02 研究院背后的组织建设、业务变化

36氪:咱们研究院具体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耿天宝:就研究院的发展历程而言,2015年到2018年,我们是一个纯粹的科研机构;2018年1月启动产业化,开始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签订单;随着研产体系的进一步拓展,2021年3月,研究院改组成为安徽数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全面开展经营活动;2021年9月,与重庆渝高集团、科大讯飞合资成立了智象科技,对内对外推动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研发部门主要聚焦四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一是数字化转型研究,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帮助建筑施工企业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贯通;二是智慧建造研究,主要服务于项目的生产方式变革。建筑业的未来一方面是向工业化转型,另一方面是向现场智能化装配方向发展,而工业化的核心是工厂,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机械技术,为行业提供一揽子的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三是新基建研究,我们认为融合基础设施的很大一部分是“传统老基建+创新信息化技术”,这也是我们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四是行业研究,主要做行业政策研究、企业问题研究以及区域市场的前瞻性研究。

对话中铁四局耿天宝:建筑企业数字化偏向于技术变革,而非业务转型

研究院组织架构(来源:企业供图)

36氪:有关注到,最近一年研究院的业务组织发生了许多变化,能具体分享一下细节吗?

耿天宝:今年研究院的人数从去年的100人扩张到目前的260人,我们将过去的产研一体化的组织分解,组建了由130多名博士和硕士团队组成的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专注研发;另外,研究院同时也在申请设计资质,逐步布局从设计、智慧工厂生产线,构件装备制造,以及到现场装配一体化的智慧建造体系。

36氪:所以咱们目前都在做哪些层面的研究呢?

耿天宝:一是BIM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具体包括BIM标准编制、BIM算量、BIM建模、 BIM族库管理、电子沙盘等。除了技术应用之外,我们也从清华大学引进了一个团队整体加入研究院,开始研发BIM底层建模平台技术。

二是智慧工地方面的研究,比如智慧项目部技术应用指南编制、智慧工地建管平台建设等,还包含物联网、智慧工厂、新型装备等的技术研发。

三是企业管理的业务信息化,主要是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控、物料、劳务实名制管理、智慧梁场等。

四是企业的信息贯通,具体指一体化的信息互联互通决策支持与分析平台,包括业务贯通、数据贯通、技术贯通。其中,业务贯通是各个业务条线之间的数据贯通,包括业务规则、业务流程等的梳理;数据贯通是建立整个企业的跨系统的数据标准体系;技术贯通就是建立一系列的规则库等。

03 建筑企业数字化偏向于技术变革,而非业务转型

36氪:观察到对于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您更喜欢用数字化变革一词,该如何理解?

耿天宝:我认为转型一般指的是业务,变革则指的是生产力,所以对于制造型企业,包括正在走向工业化的建筑行业,谈数字化转型并不准确,更多的企业正在实施的是一场数字化变革,用数字化技术对生产方式进行转变升级。

数字化转型不是每家企业都有的,但数字化变革是每家企业必须要面临,也必须要去适应的。比如腾讯、阿里、华为,这些真正的数字化企业,它的组成业务收入更多属于数字经济这一范畴。而只有少数具有数字化基因的头部建筑业企业,才会在它的主营业务范围之外,开展数字化业务,拓展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我看来,数字化首先是一种技术,技术的叠加与组合,系统性应用到建筑行业中,这更像新基建,一种创新基础设施。其次,数字化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不以意志为转移,它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治理方式,且越来越普及。

36氪:当下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有哪些误区?

耿天宝:建筑行业从业者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在思想层面上比较滞后,这可以从三个角度阐述。

一是认识层面,过去很多人认为数字化转型没有必要搞,如今发现不转型是会被淘汰的。

二是方法论层面,过去认为找一家软件商,让他们全面“包干”来做,自己就坐等成果。如今发现这是一件强业务相关的系统性变革,软件与技术服务商很难开发出适应需求的标准化产品,这项工作需要很多的定制化开发,其中还包括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咨询工作配合实施。

三是系统论层面,整个变革过程一定是分阶段分步推进实施的,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开发阶段、优先级等问题。

36氪:如何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切入?

耿天宝:中小企业一般从点状的产品和提效工具应用会比较合适。从行业视角看,如果某些产品能服务适用于大型企业,考虑到管理深度与精细度更复杂,其产品向下兼容相对比较容易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36氪:想要讲清楚建筑产业的数字化并不容易,您如何理解建筑产业数字化的?

耿天宝:在我看来,数字化不是目的,目的是为项目的参建员工包括农民工、产业工人,提升他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具体要从建筑行业建造的技术发展、行业治理、全产业链与整个生态的角度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比如说数智技术让生产更安全、作业环境更好,以及提升工程品质、增加经营效益、促进绿色安全和优质发展。

对建筑企业而言,除了行业企业数字化认知与变革的意愿与决心;也非常需要如腾讯这类数字化头部企业的技术加持,包括国家目前在谈产业链链长的带头作用。这样整个建筑产业的生态体系,才更加健康可持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295.html

Connor 秦明的头像Connor 秦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

加入社群

联系我们

邮件:ai4ela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