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明;封面来源|受访供图
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喜欢追求不确定性,又能把不确定性变得相对确定,并付诸勇气与行动的一拨人。 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决策,或许少不了日日夜夜的焦虑、自我否定与自我提高。
尤其在建筑业,不像AI科技圈的创业者那么受人追捧。正如一位知名投资人所言,想通过技术反向撬动建筑业变革是很难的,只有把手弄脏下场做产业,才可能让技术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
过程中,创始人会有一些东西是需要长期坚守的,一些东西是需要暂时放弃的。个体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从单方面具有某种优势逐渐变为全方位都能“打”的创始人。 这里面,肯定也会踩过很多坑,而背后总结的驱动力与判断力,正是我们看重与需要的,这也是推动商业文明与行业进步的力量。
基于此,建筑时氪策划了“什么是建筑领域的创业精神”的长期选题。近期,我们邀请了群核科技(酷家乐)联合创始人兼CEO陈航 。陈航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科混合班/计算机学院,获得美国UIUC计算机硕士学位 。
创业的开始,他们也吃了很多“闭门羹”,曾一度受挫。如今,群核科技作为一只独角兽, 在全球已经拥有5100万用户 , 家居云设计 产品基本实现了普惠。 在他看来, 这个领域的技术创业,一个独特的点就 是要把技术跟审美做某种程度的结合。
未来五到十年,他们将从局部场景拓展到更广泛的场景,从家居到全空间,包括从设计到全链路,比如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生产一体化的对接等。 甚至,他们希望把应用场景拓展到地球之外的地方,比如中国可能会有的月球基地上。
以下为对话内容(经建筑时氪编辑):
建筑时氪:当初在决定开始创业前,你为此做了什么事情,是哪方面的因素让你下定了决心?
陈航: 在浙大本科快毕业的时候,我和寝室室友黄晓煌(群核科技(酷家乐)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就有了创业意向,当时我们在本科到硕士期间积累了计算机视图形学、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技术。
具体是在2011年初,我正好硕士毕业,此时晓煌已经工作一年左右。再次沟通后,我们一拍即合,准备把技术创新想法落地成产品。然后开始做产品Demo,评估相关技术的落地可行性。同时,我们也去学习了一些业界已有的产品,带着商业计划书接触一些天使投资人,去论证我们的idea。
然而,接下来从投资人那边吃了闭门羹,没有融到一分钱,我们是比较受挫的。我们找了一些优秀的学长和创业前辈请教,到底是坚持创业,还是先去积累一些工作经历。最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放弃,要一直记住创业的初衷:用技术创新改变世界。
所以,我们依然决定开始创业,并“拉上”第三位合伙人朱皓(群核科技(酷家乐)联合创始人兼CTO),是我们UIUC的同学,一开始他是远程参与我们的创业计划,第二年朱皓正式回国。
坚定我们三人的创业信念是,我们觉得创业,可以把我们的技术和价值更好体现。而且当我们扎入“所见即所得”这个场景后,我们发现这个领域的确有很多环节需要技术来驱动升级。
建筑时氪:创业的这些年,让你长期坚持的是什么,让你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陈航: 让我们长期坚持的是不断感受到群核科技的技术和产品为用户和客户真的创造了新价值。
比如说产品刚上线时,有一位微博KOL转发了我们的网站链接,当时非常多用户留言称赞我们的软件很酷,几分钟就可以把空间设计渲染出来。后续我们在行业展会上的Demo也感受到了大量客户的热情。用户和客户的认可不仅鼓舞了我们,也真正验证了我们的产品和想法是可行的。
当然,得到认可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同的声音。因为一件事物的存在,必定会引发争论,而争论就是了解的第一步,是推动软件不断发展的潜在力量。我们也把“用户体验”和“让客户成功”“注入”了我们的企业组织当中,用组织形态和企业文化来持续推进和达成我们创业的使命。
另外,这个领域之前用的都是国外的传统软件,使用门槛高、成本贵,而且是本地化运营,传统设计软件只解决局部应用,也加重了各环节之间的割裂状态。
云端化之后,软件体验飞跃式提升。首先是云端软件具备了效率级优势,传统软件几个小时完成的设计,云软件的效率可以以分钟或秒计算。云软件也会更考虑整个链条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我们相信,这也是国产工业软件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作为创业者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创业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不断地调整升级,当看到了问题,永远应该把它向正面的方向去做。关键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的路。
建筑时氪:从你自己的经历出发,什么是建筑领域创业者特有的创业精神?
陈航: 我们三位创始人并不是学建筑的,一开始我们是把软件应用在室内装修的场景。从2020年开始,群核科技启动了从家居到全空间的战略,从家居横向延申到公装、建筑、房产等领域。
我觉得这个领域技术创业,一个独特的点就是要把技术跟审美做某种程度的结合。比如说酷家乐要生成优质效果图,既要通过技术大幅提升效率,又要保证设计美感。“ 美”这个字背后要做的不仅仅是前端的美感,还需要把美感用技术语言“写进”所有的渲染参数里去,甚至是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去调。 所以在产品设计上,技术和资源的分配需要做平衡,达到技术跟审美的结合。
在用户端,我们希望实现的是“又快又好”。我觉得这个趋势是符合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体现在广度,也体现在深度。广度体现在更广泛的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大量的场景。但他们的生活离所谓的美好居住体验差距比较大,我们通过技术的普及,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建筑时氪: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最需要在哪些地方形成共识或者做些什么事情?
陈航: 从技术角度讲,我觉得云计算+AI两个技术浪潮叠加,会大幅加速行业变化。软件过去更多是一种工具,但未来它会成为人类的助手,类似Copilot,就像钢铁侠里的AI助手。 通过不断的大数据投喂,AI能力会越来越强大,而人可以更专注在一些只有人可以做的工作上。
当AI成为设计师的“左膀右臂”,设计师得以从重复操作中解放出来,进行深度创意和美学创作。 而人类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审美能力会成为稀缺资源。
从产业来说,未来肯定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设计完成之后,所有的工厂就会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把相关的产品生产出来,然后放到家里组合起来。所以未来的房子会跟汽车或者电器一样,是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不是靠人工制作出来的。
另一方面,标准化很重要。 工业软件中沉淀数据和工业经验,随着上下游协作、柔性制造等智能制造需求逐步增多,只有用同一种语言,数据和经验才得以在整体产业流动起来。
建筑时氪:未来5-10年后,自己或者公司想要达到怎么样的状态?
陈航: 我们公司的使命是让未来生活“所见即所得”。 所以未来五到十年,我们持续会努力不断地推进这个使命,并且从局部场景拓展到更广泛的场景,从家居到全空间,包括从设计到全链路,比如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生产一体化的对接等。
甚至,我们还有一个畅想,就是把我们的应用场景拓展到地球之外的地方,比如未来十年内中国可能会有自己的月球基地,希望是借助我们的软件实现“所见即所得”。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