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建筑机器人并非两三年就能爆发的行业,企业在真正要放量前,做好企业的现金流管理。

文|秦明;封面|访者供图

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Full Time”,机器人24小时工作,这是李自可对建筑业生产效率的另类期待。做了15年信息化、数字化的他,似乎并没有体会到千禧年以来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有多大提升。所谓通过制造业的方式,基于机械、材料和流程的生产系统,完成建筑产品的制造,大概率是个伪命题。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过于绝对”。

建筑软件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效率工具,如算量计价软件、安全计算软件;另一类是管理软件,比如项目管理系统,包括智慧工地的本质也是一种管理系统。李自可表示,这类管理系统虽然解决了一些信息传递和协同问题,但并没有大幅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这可能是产业本身的问题”,建筑业的特点是非标化、现场变化太快,很难形成制造业这种生产调度系统,相应也不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或许,智能装备和建筑机器人是一条新的路径。“从铲子到挖掘机,生产工具的改变带来的效率可以是几何数量级的提升”。李自可谈到,如果在这方面努力,或许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错的商业回报。尤其劳动力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2022年李自可从品茗科技离职后,成立了杭州丰坦机器人有限公司。 向前追溯15年,也就是2007年6月,刚刚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李自可,从南京到了杭州,选择了一家成立注册刚过2年的建筑软件企业。 那时,他不会想到接下来将会在这家公司做15年关于施工与BIM软件的研发与市场推广,也不会想到陪伴这家企业在2021年完成了上市,更想不到之后会与这家公司的一些朋友,开启建筑机器人方向的创业旅程。

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丰坦”一词是由“Full Time”音译而来。站在国内建筑科技圈,先有英文名,再有中文名的企业并不常见。见微知著,或许李自可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了日后公司品牌在国际化中快速传播的诉求。换句话说,从丰坦成立伊始,便定位在全球化市场。

国际化定位这个问题曾困扰他们很久,这并非空喊口号那么容易。李自可谈到,如果真的设定这个目标,意味着公司初始就需要在资源、人才、技术,甚至市场方面设定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下非常大的决心,也意味着给自己和团队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路。“我们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心追求这个愿景”。

2023年11月,建筑时氪在与李自可交流过程中,丰坦已经向新加坡当地的客户,发了第一批针对当地传统油灰工艺改良后的喷涂机器人产品。放在10年前,其实很难想象成立不到2年的企业能走向海外。市场旋律转向全球化,出海如今也已不再是中国大企业的专利,而是优秀科技企业的必备特质。

最新一次沟通是在2024年6月,这半年市场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过去看好的一些建筑机器人企业大幅裁员,有些因为生存压力而濒临解散,大多企业也将市场暂时转移到海外,等待国内市场回暖。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但整体是向好的,大家都在做实事,打磨产品与工程迭代”。

创始人的意志是一家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能不能成功,成功后又能走多远。李自可的特质非常明显。过去15年,他并不像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虽然他的薪酬是与利润绩效挂钩、按照年度指标来考核的,但是仍然会经常选择投入大量资源去做新业务的战略投入,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压力。

与他共事超10年的同事方海存这样描述他,“长期主义、韧性、专注是他的三个关键词”、“偏理性还是偏感性,这点在自可身上很模糊”。

李自可对产品的态度是理性的,他经常给同事分享产品逻辑与爆品思维,做事的态度也是坚决的,有时甚至会比较强硬;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仿佛继承了他文科生的底色,表现得相当感性。“自可时不时会跟会给我们分享他对人性的感悟,这种魅力之下,也使得他拥有一群朋友的认可和支持”。

2023年初始至今,建筑时氪与李自可深度交流不少于四次。话题涉及他的过往工作经历、丰坦的前世今生、海外业务的拓展、当下建筑机器人赛道的困局与挑战等。建筑机器人作为劳务工具,如果在管理和组织上做出相应调整,充分利用好这些机器人产品,让总包、劳务与机器人厂商最后都能够赚到钱,那么这个赛道的发展就没太大问题。

在李自可看来,从技术的角度考量,现今还要解决三大问题。一个是工艺数字化,解决如何让机器做得更好的问题;一个是空间自动化,解决机器工作效率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成本问题。工艺问题关注的是质量,机器人的自主作业则关注效率,接下来就是做时间的朋友,与客户慢慢共创,等待拐点的来临。

建筑机器人并非两三年就能爆发的行业。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当下阶段不要把它当成短跑,拼命往前冲,也不要一开始就堆砌各种高精尖技术,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场景,确保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开发产品,过程中逐步迭代,并在真正要放量前,做好企业的现金流管理。

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丰坦机器人团队 李自可(左二) 李军(左三)

01 丰坦的前世今生

2007年,李自可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入职一家建筑ISV厂商。从一线销售经理到上市公司副总裁,他在这家公司的经历主要分为两段。一段是做施工软件,期间带领超100人的团队做安全计算类软件的研发与推广;2015年,开始从0到1规划公司的BIM产品体系,2018年将重心转移到BIM业务全国营销网络的搭建,仅第一年便实现业绩2200万。2022年7月离职前的两年,分管公司的产品研发团队、研究院、包括品牌建设与市场管理体系的搭建。

长达15年的时间,不同岗位的经历塑造了李自可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与领导力。尤其2015年之后,对于BIM业务孵化,当时除了资金是公司的,其他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组织管理等都是李自可牵头在做。期间也加深了他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理解。

2018年是建筑业数字化的启蒙之年,这一年,建筑软件龙头提出了“数字建筑”的系统发展理念与实施路径。2020年,住建部联合13部委出台了智能建造相关政策,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到新的高度。此前,当2015年BIM走进大众视野,一度被视为建筑业变革的基石。然而,“当时的人们都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似乎企业不做BIM施工,就活不下去”。大多数人都为“一模到底,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而奋斗。

李自可是理性的,那时他认为这条路很难走通,于是想找一个能够指导BIM真正落地的理念形成体系,提出了BIM场景化应用,2018年并为此专门写了一本材料,也在各种会议上呼吁实施、通过很多媒体来推广这个理念,但最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稍微好了些”,半年前,李自可与建筑时氪交流时谈到。

如今,丰坦机器人,作为李自可的第一份创业经历、第二份职业经历,其成立的初衷,除了对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期待外,也源于“他内心有一些信念,想做出一些长期主义的事情”,“或许也受制于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机制,所以出来想专注把一件事情做优做好”,方海存这样描述。李自可谈到,“如果能在剩下20多年商务职业生涯中做成一件事情,那么对我来说,这将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创业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这个”。

在项目初期,李自可与丰坦联合创始人李军,走访调研了国内大约有十几个、从事智能装备和建筑机器人的团队。他们将市场中的不同产品按照商业逻辑梳理后,先选出了三款在规模和客户应用场景上,具备很强商业价值的产品,分别是测量设备、混凝土整平机、喷涂机。

为何最终选定喷涂机器人产品。原因在于,测量设备的应用市场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现在进入这个领域过于晚了;混凝土施工——工作环境脏累,工人不好找,固然是非常痛的痛点,但它有一个天然的劣势,即工作面不连续,造成机器人闲置,经济性受限。

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当下建筑机器人更多属于建筑自动化的范畴,建筑自动化本质是非标自动化。也就是说,机器人运行依赖前置工作面的标准化程度。喷涂场景的墙面施工属于装饰装修,土建已基本完成,机器人行走和现场情况较好,墙面也相对标准。另外,丰坦一开始的资源也有限,先只能选择单个产品,后面再去做延申。

02 机器人的关键问题

建筑机器人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劳务组织方式。 过去的劳务组织方式,是从总包到分包,分包到劳务、班组,再包给“夫妻俩”。 建筑机器人作为给劳务提供的一个工具,会逐渐改变中间的链条。 李自可表示,比如机器人参与进来后,劳务很难分到班组或“夫妻俩”,逻辑转变为通过类似于工厂中对工作任务的划分模式——哪些活给工人做,哪些活给机器做,干多少活赚多少钱。

自然而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站在劳务主体角度,如果引入机器人,他们能够多赚钱,那基本不分包。 目前冲突在于,一些机器人公司选择做机器人劳务,比如做可单独结算工序的分包商,那么传统劳务肯定不愿意。 尤其是传统的工程老板或者施工企业的背后有长期合作的劳务团队,他们彼此依靠信任和利益关系连接,很难打破这种利益链条。

“我现在在寻找一种模式,如何让施工方、劳务方和机器人企业三方合作,把业务跑通”,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当下需要与客户共创一个模式,让产品能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并改进。其实就是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利益,形成一个可复制的业务模式,让大家都能共赢。

现在国内建筑机器人的商业模式,离不开租赁、销售或劳务分包三种。 李自可认为,机器人劳务分包不会是长久之计。 机器人公司通过做可单独分包结算的工序,这种模式如果是为了做样板,迭代产品,通过使用机器人来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是为了出业绩,给投资方看,这是没有意义的,也很难让市场成熟。

产品售卖与租赁服务作为建筑机器人企业营收的典型模式。 在市场侧,起初一些大型总包商购置机器人设备,用在以观摩为主导的试点项目,满足形象化的需求; 如今,不少总包商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他们将工程从劳务公司转包给机器人公司,只要价格不超过之前的人工价格,这样既不会有额外的成本产生,也满足了政策的要求。

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丰坦机器人项目团队准备交付产品

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 未来建筑机器人的客户主体是劳务,由机械租赁公司或同类型企业采购,通过租赁的方式给劳务使用。 与此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解决三大关键问题,才能够形成行业预期的目标。

第一个是工艺数字化。 即如何将老工人的技术转化为技能,并固化内嵌到机器中,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控制,达到对工艺质量的预期目标。 比如刮好墙面、做好打磨和喷漆等工艺。 李自可谈到,现有的不少工种,容易受到环境与个体差异的影响,比如工作时间长短、技能水平、情绪变化、家庭状况,通过工艺数字化达到质量可控,标准化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难点在于,工艺要求不同,做法也不同。一位投资人在《建筑机器人「狂飙」后,不止创投圈「踌躇」沉思》文章中提到,把建筑施工从报批项目、垫层搭基坑、主体结构、屋面管网到交付验收整个过程,拆分再细分后,总计261道工序,里面的工序穿插与人员场景交互非常复杂。

李自可深有体会。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不同的工作面,它的材料用量和质量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基层对于腻子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建筑机器人落地过程中,需要对场景分类,比如写字楼、商业综合体、酒店、厂房等属于大场景,住宅属于小场景;建筑还可以分为地下室和标准层。标准层进一步分为柱面、墙面和梁底,其中阴角和阳角的工艺也有所不同。“这些分类非常细致,你可以自由组合它们,得到上百种分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个是机器的工效。 李自可谈到,他们内部称之为“空间自动化”。 即在非标准化场景中通过电驱控制,以完成预期的动作和作业。 这个过程包括识别复杂场景、运动控制、移动和导航,路径规划等技术。

工艺问题关注的是质量,机器的自主作业则关注效率。李自可认为,当下虽然不少机器比人工稍微快些,但是差距并不大,还需要在技术上突破,让机器在复杂场景中更快地完成任务。比如地面上的建筑垃圾、沟坎、积水,还有工序穿插作业等,都是施工时会面临的复杂工况和技术难题,也是推广和普及机器人时的障碍和阻力。

第三个是成本的问题。 “虽然做得好、做得快,但是机器成本高的话,一算账算不过来也没用”,李自可谈到,机器是越来越便宜的,而人工则越来越贵。 这件事情其实就是一个拐点,一旦到达这个拐点,机器人市场就会爆发。 在此之前,与客户慢慢共创,做好企业的现金流管理。

03 粉刷匠的新故事

聚焦到丰坦,其产品定位在室内涂料工程施工机器人。2022年5月,丰坦机器人成立;8月完成了第一代样机研发;12月在试点项目完成验证。2023年上半年,主要进行4.6米大场景的产品研发,6月完成了产品定型验证与小批量试销,之后5个月又完成了三代机的研发的交付。截止目前,喷涂机器人累计施工超50万平方米。

从三代产品的演变来看,主要是进一步提升作业高度和工程化应用的问题。现在的机器人交互性和便利性还不足,工程化应用比较复杂,比如任务的下发、作业供料、机器人清洗、日常维护等,要做到傻瓜化、简单化,而且机器人还得皮实。一系列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实现量产。

在4.6米腻子乳胶漆喷涂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成功验证后,李自可近期告诉建筑时氪,2024年7月,丰坦机器人将全新上市4款产品,包括3.2米全自动住宅场景腻子乳胶漆喷涂机器人、3.2米全自动腻子收刮打磨机器人、6米腻子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及最新的机器人协同管理平台。

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丰坦的喷涂机器人产品在工作

在早期研发过程中,丰坦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以堵枪头的问题为例,丰坦最初找了一个自研喷枪喷头的合作方。 李自可谈到,“我们开始很相信他们,但是在给客户演示时,喷枪却堵住了,这让我们非常尴尬”。 后来,丰坦决定自研,设计合适孔径的喷头,让喷头喷枪与压力匹配; 大量测试喷涂系统与喷枪的适应性,在机器人内部设计过滤装置,同时也对腻子进行了一道研磨,过滤掉了大的颗粒。 如此解决了堵枪头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后面很少出现堵塞的情况”。

经验和教训启发着机器人玩家,要分析清楚最底层的产品需求,从根本解决施工的问题,不能只关注高精尖技术本身。李自可谈到,机器人产品的目标群体并非是专家,而是为施工企业和一线劳务人员设计的,如果产品只能被高精尖的人才使用,那么就很难普及。否则,产品最终只能成为领导的表演工具。

尤其做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迭代,关注最小化产品的定义。丰坦在最初开发二代产品时,在将产品定位在4.6米高度后,暂时不考虑自动化问题,用遥控器操作完成任务,看看机器喷涂后的效果是否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能够成功,再去考虑后续的自动化部分。倘若客户需求未满足,便重新考虑最小化产品原型的设计。

李自可表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看到的不少建筑机器产品所谓实现的自动化,背后却有大量的人员在进行建模和调试。其实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应该完全依赖自动化,出发点应该是客户,而不是技术。必要时提供手动版本,用户只需要输入参数和高度,机器就可以自动工作,这样也非常方便。

“企业客户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对产品的不信任,他们需要亲眼看到实际效果后才能放心”,李自可谈到,很多客户关注机器人产品比人工快多少、产品价格、产品的保修期和使用寿命,还有工艺问题。“我们通常会将机器运到客户那里做样板,或者带客户去我们某个项目现场参观”。

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丰坦研发团队在讨论机器人技术难点

李自可告诉建筑时氪,2023年年底它们也完成了千万级融资,由昆仲资本投资。近期,也将开放新一轮融资。

资本为何会选择丰坦,创始团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丰坦创始团队大部分来自品茗科技,其对产品的理解,以及商业化和企业经营的能力是硬通货。 多年与强大对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丰坦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自可认为,未来他们两个方面的优势会显现出来。一是对建筑行业的深刻理解;二是由此衍生出的敏锐判断力和果断决策力,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机会。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们每天都与行业内的各方人士沟通交流,熟悉行业的规律和变化。特别是在面临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时,这种理解力显得格外重要。

另一个是组织能力,他们曾经成功地管理过上市公司和千人规模的团队。 面对潜在机会时,能够快速组织人员,整合内外部资源,去实现目标。李自可表示,企业经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包括如何用人、如何架构组织、如何激励以及经营节奏的控制,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处理不当,公司就会乌烟瘴气,最后变成草台班子。历史中的这种教训经常发生。

对话丰坦机器人李自可:超7000字叙述,我做建筑机器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 | 建筑时氪

丰坦第一批员工持股计划宣贯启动会

04 一些挑战

在建筑机器人市场,目前很多需求来自于政策,比如智能建造的试点项目。政策炒热了市场,大量的观摩会也使得全行业基本上都知道了机器人的种类与性能。李自可谈到,虽然当下处于观摩与真正应用过渡段,不过未来的趋势是确定的,即从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市场推广、再影响到劳务组织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周期里,单纯通过融资来推动企业不断从天使轮、A轮……再到上市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企业要学会自我生存,自我造血,有挣钱的能力。融资只能作为加速的手段,不能作为续命的良方。建筑机器人亦然,它不是一两年就能爆发的行业。李自可认为,如果三五年内能有一批公司能够自给自足,那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个阶段不要拼命往前冲,而是要控制好节奏,逐步迭代产品,融合技术与创新模式,等待真正放量的时间节点到来。

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目前丰坦只有两年的机器人经验,然而即使做得早的博智林也只有五年多的经验。五年是一项技术成熟和发展的时间,但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节点,有些技术甚至可能需要20年或30年。在李自可看来,一些企业刚成立就闷头堆大量的人,追求各种高精尖技术,期间烧了大量的钱,自己又挣不了钱,这样会非常麻烦的。

当然,在建筑行业的整体生态中,只有建筑机器人的参与者们携手合作,才能为所在企业和领域更多带来利好。如果机器人玩家在创业过程中只关注竞争,那么即使只剩下一两家公司幸存,也未必能够实现行业愿景。目前还没有定论,毕竟很多机器人产品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

(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AI4ELAB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i4elab.com/4768.html

建筑时氪的头像建筑时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

加入社群

联系我们

邮件:ai4elab@163.com